海外留学生活十项禁忌 海外留学生如何融入当地人圈子? 海外留学生如何更好的融入西方社会

海外留学生如何更好的融入西方社会


一忌急于学完回国
  对于某些作为交换生或者其他原因限时前来留学的学生来说,我们没有办法。但是我想说如果国内没有太大工作压力的逼迫,最好先做一个学业结束在本地找机会发展的打算,哪怕以后难以实现也罢。别看这个打算好象没什么大不了的,就这么一点差异,就可以直接左右我们在这里留学的动机和具体行动,造成不同的结果。因为一些人在这里遇到一些机会,或者有条件创造机会时,因为他想着“反正我学完就立刻回国,也不在这里留着”,就会主观抛弃。机会一生是难得的,即使在国外,我们也该努力争取,对吧?
  二忌害怕
  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陌生的环境,远离家乡,周围的一切都不熟悉,有些人很友好,有些人不友好,这是我们都有的感觉。但是不必害怕,一切生活程序照例进行。在这里我们并没有失去自由,仍然可以想做什么做什么。不要认为这里是别人的土地,自己就得像个客人,就变得拘谨起来。作为外国人,我们表示出友好的一面,也同时注意一些自我保护,把性格放开,和他们一样生活,不必见外。害怕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使得自己的出路越来越窄,做事之前是要考虑,但是不是让考虑磨灭自己的胆量,只要不犯法,不违规,也不影响道德和形象,犹豫什么,vasy!
  三忌不跟别人交流
  肯定相当多的人学习法语是为了立刻出来,都是速成的。相比英语,我们的法语等级肯定不如英语,交流起来有诸多困难。这就需要练!怎么练?经常试着跟别人交流,听别人谈话。有些人就说了,“我法语很差,连句子都说不全,怎么和别人交流?”兄弟我一开始不也一样嘛。再说了,过面试的时候我们肯定说过法语吧?我们学习这门语言也是有为了用它说话的原因啊。法语跟英语的表达习惯有一些差别,更头疼的是它的语速比英语快得多。有些外国人说汉语慢腾腾的不成句子发音也不准我们有些受不了吧,那就别学他们。你法语说不好对方会给你纠正,但你把句子咽在肚子里不说他们怎么知道?语言是最重要的工具,留学在外,失去语言等于失去一切。
  四忌躲在屋里
  部分留学生经常呆在屋子里,消磨时间,并不常出去。他们说,“没什么事情可干”,我想,像我们这样留学在外的学生,大多是年轻人,年轻的时候可不是说“没事干”的年龄。在国内,我们有时候出去逛逛街,打听了解点儿最近的情况,有时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加入一些组织团体或免费俱乐部,有时上图书馆翻阅些有用的书籍,有时跟不认识的人一起打打球做做运动,还有时晚上去跳跳舞,或者看场电影,最少我们认识一些新朋友时如果他邀请,我们会去他家串串门,在这里也一样。有些人就这么一头扎进屋里,扯来一根网线,就这么整天泡在网上,还是跟国内的人聊天(我就养成了泡网的习惯,必须改正,但是我从来不聊天,只是有时候从网上给朋友交代个事就下水,或者时间足够时跟法国人聊聊天,练习语言),时间长了经过我观察,有些就开始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逃避现实,有点跟国内的网虫一样。有空多出门找社会活动参加,对于练习语言,了解社会,结交一点关系都有帮助。谁都喜欢一个来的外国人是有能力的,不喜欢一个什么都不会的窝囊废来到自己的国家,尽量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同时也通过实践学习别人的优点。
  五忌懒惰
  有位学长给我说过:“出国,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刚开始寂寞孤独的感觉肯定是存在的。一些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况下变懒,经常在屋里睡觉,或者以各种法子打发时间,一部分在国内从不抽烟或者已经戒掉很长时间的开始抽烟,而且越来越凶,也是因为寂寞。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自己的人生,和自己应当具体实施的内容,经常是不胜枚举。这里的生活严格说应该是很紧张的,争分夺秒。相对来说我就经常感觉忙不过来,去年回国拿东西回来时160多斤,现在剩130多。有一点我想说,就是在这里办事有时候不能用在国内的思维来思考,比如申请学校,国内是有很大把握时才申请某所学校,这里不同,只要不是百分之百不可能,哪怕可能性只有那么一丁点,也值得试试。要是这样计算的话,自己应该做的事就很多很多了。
  六忌扎中国人堆
  我们自己人团结固然不错,“扎堆”就是另外一个含义了。“团结”是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是闲得没事干凑在一起瞎闹腾打发时间,说句不好听的,物极必反,太接近了不和也就产生了。每个人有自己的事,有困难给兄弟说兄弟一定不遗余力,平安没事对不起,我有自己的事忙,没空磨蹭,我也不会整天去打搅你的,那样对谁的时间都是浪费。老生帮助新生是理所当然的,只是少数自己人“宰熟”实在不敢恭维,而且少数老生的消极思想或者说牢骚会影响新生的积极性,不要轻易相信某个人。还有人一到那里就打听跟自己人同租房子住,哪怕不认识不熟悉也好,很危险,到后来各忙各的时候,谁都无暇顾忌谁,尴尬的局面时有发生,弄不好能闹翻脸的。同居之前一定考虑好自己是不是真正需要。有的中国男孩在这里快速地找一个中国女孩申请couple一起住,能领双份房补,这个问题比国内找一个女朋友棘手的多,因为两人很快要共同面对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困难不是经历之前能了解到的,还很容易双重限制住两人的活动圈子。最好三思而行。
  七忌急于入学和毕业
  虽然时间紧张,也应该打好基础,给下一步作好准备。我们到这里选择学校时经常不了解情况,“打霰弹”式寻找。跟国内一样,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学质量是不一样的,虽然法定文凭一致,业内总是有有些约定俗成的标准,这还跟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接触面有关。巴黎固然最好,别的地方同样有很多不错的大学,但是跟大城市比,小城市少的是机会和消息,这一定要衡量自己专业的要求而定。有些专业要闭门造车,有些则要见多识广。我有同学,为了专业跑到一个小得一小时就能骑车转一圈的地方,后来感慨万千,又希望能回来。在对学校信息级不了解的情况下,一定多冷静,有挑选地报名。跳级也是一样,考虑充分了自己的条件之后理智地进行,否则比国内还吃不消。有趣的是,在报名一些专业,从一年级以上接手学习时,这种理智思考还表现为依据自己的情况对专业的等级要求时的不让步,比如自己条件绝对够从大四开始上,就不必谦虚而降级抱大三,我有这样的朋友就被拒了,原因是“校方认为自己信心不足”。
  八忌在时间不足之时打工
  在这里夏季是有基本3-4个月可以干农活的。平常时候如果语言或者专业学习紧张时有人也工作,基本是一些在中餐馆的杂活等不合法因而工资级低的工作,有人说是“体验生活”,有人说需要钱。在做这些工作之前一定衡量一下,因为这些工作挣钱不多,而且对语言可以说一点用途和锻炼没有,还很消耗精力。尤其是学语言时(因为这个语言是没法用时间衡量的,取决于个人的速度,越快越好),干这种活有害无益。我一个朋友,别人干餐馆工的时候他不干,专心学习语言,后来语言飞快进步,跟法国人说话基本没有障碍的时候,他这才开始工作,干的是饭店服务员,合法有最低工资标准的工作。他说,“一个饭店里有两种工作,一个挣钱少还对语言没有帮助,一个挣钱多还练习语言,你选哪个”,我真很赞赏他的做法。
  九忌不注意身体
  我们出来不是为了享受,但是也别太穷酸了。我认识一个朋友,整天靠国内寄来的各种维生素药片维持,一天只吃两个鸡蛋,别的什么都不吃,简直是折磨。还有一个,整天吃的就是一锅通心粉抹上番茄沙司,因为肚子里没油水,一顿吃一大锅。这是为什么?身体是本钱,不是整天泡饭店也得吃好。国外自己照顾自己,又长不起病(这里医药级贵),吃上咱还真得注意点。另一方面就是体育运动,应当坚持,尤其是自己长期脑力消耗时,一些人懒了起来就不再继续了。坚持地进行锻炼,增强体质,对学习绝对有促进作用。我一个朋友从国外学习完回来,学业倒是提前完成,人得了糖尿病,你说这……
  十忌太挂念国内
  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我的亲戚朋友这么长时间不见了,他们我真想每个人花个三天三夜细水常流地侃,但是不是现在,为什么?因为太牵扯精力了。以前我有过类似经历,整天一下课就泡在电话亭里打,一次半小时,一小时……有这工夫做什么不行,就这一顿电话有什么很大的作用?家人和比较好的朋友一段时间保持联系就行了,这里我有自己的圈子啊。家是什么概念,我住在那里,生活在那里,跟周围有一定关系,就是我家,我这里没说“故乡”。留学在外跟国内在外地上学工作有很大区别吗?过度跟国内联系还会反??心态。人总要向前看。等到夏天放假了有人可能想到利用这段时间回国,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其实我可以这么说,整天巴不得回来,真正回国一看,还是那样子。夏天几乎4个月的自由时间对我说是难得的机会,工作,锻炼,做对自己有用的事,找对自己有用的因素,舍不得仍掉呢。
  以上我的一些总结,真正出自本人内心,希望的是后来的人少走我们这些老生的弯路。要知道人最不认识的是自己,如果能克服自己,将是他的伟大胜利。我们中国人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地位和形象,中国的地位形象又反过来影响着海外华人的名誉和别人的态度,正所谓“集体的利益也是个人的利益”。很多时候支配我们行动的是我们的心态,也因此不同的人对这段经历有不同的总结。






海外留学生如何更好的融入西方社会

  目前,中国留学生在澳大利亚留学人数呈增多趋势,有资料表明,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生源国之一。澳洲驻华大使馆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8年底,使馆签发的签证数量为1.9万,且呈持续增长之势”。

  一方面,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社会,经济发达,移民色彩浓厚,由于人口相对稀少,生活条件比较舒适。与之结合较高的教育质量,政府本身又极重视保护国际学生的利益,等等。这些诸多优势,使得澳大利亚成为中国广大学生及家长青睐的留学目的国之一。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国留学反其道而行,热潮不减。我们在澳大利亚留学的中国学生,一般来说,集中的区域已不仅局限于几所城市,分布情况呈现了慢慢扩散的趋势。在学历层次上,过去读研究生的学历比例较大,读中学的学生人数较多,以现在状况,在原来层次的基础上,则倾向于本科、职业技术类培训课程的学生大幅增长。这也为澳大利亚丰富原有国际课程、不断改善教学体制提出了更优质的要求。

  不难看出,根据在澳大利亚留学的中国学生学历层次比例,目前申请澳大利亚的留学生中,包括了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大专毕业生和大学本科或硕士毕业生,不考虑占比例比较大的申澳研究生,可以判断,其他学生的年龄普遍处于中低龄,而初中毕业生,毋庸质疑,属于低龄留学群体。

  那么,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及留学群体,在出国留学澳大利亚之前,除了为成功通过签证进行充足准备外,由于个人条件及留学年龄群体参差不齐,在前往澳大利亚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中低龄留学生群体在留学目的国的生活适应状况。

  近几年来,在澳大利亚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所面临的常见问题,普遍反映为语言障碍和文化背景差异。总体上,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总体上在学习方面,是公认的勤勉好学、聪明用功。但是到了留学目的国之后,语言方面仍是一个难关。再有,就是东西方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固有思维惯性及生活方式上的泾渭,最终导致大部分中低龄留学生普遍存在依赖性强、缺乏沟通交流等诸多问题,难以迅速融入留学目的国。这也是许多学生和家长在顺利通过赴澳签证后,十分困扰的问题之一。

  在东、西方文化差异方面,其中包括很多细节,以中国留学生寄宿澳洲家庭而言,就反映出这种差异所在。我的一个在墨尔本留学的学生,不久前在与我通话中,流露出对他所在寄宿家庭的抱怨。原因其实很简单,由于澳洲气候偏干,澳大利亚国家十分注重对水资源的利用及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而澳居民在使用水方面,尤其在沐浴用水上,自然比较节省。在国内,像我们在淋浴时那种从始至终都开着水龙头冲洗的生活习惯,在澳洲绝对算是一种奢侈。当然,在他们眼里,也算是一种浪费。

  自然的,这种生活方式的差异,直接导致学生的不解、并成为其向我诉苦的首要“罪状”。其次,再与学生家长做沟通中,我进一步得知,学生还存在其他问题,他对这些问题索性采取了直接向家长“告状”的方式,但是话说回来,我能够理解,学生家长这种担忧远在异国子女而不断向老师及留学院校施压的种种甚至有时是不理智的行为。但是,事情辗转通过多方努力,最终得以解决时,我的这个学生经过了相对长时间的等待,无形之中,在学习之际,额外增添了不少生活上的烦恼。

  那么,我的这个学生再次“告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身在国内自然不会想到,在澳大利亚,他们的饮食习惯与我们中国有诸多差异,对于寄宿家庭来讲,是几乎不可能为中国学生提供中餐的。但是他们是愿意为你做你想吃的食物的。前提是,由于这种东、西方差异,我们的学生不太习惯用直接的方式表达诉求。

  以我的这个学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如果他能够采取直接与自己的寄宿“父母”沟通,而不是通过告之国内父母,在由老师告之学校,再经学校通知他的寄宿家庭,做一些他喜欢吃的食物,他所在寄宿家庭是能够尽快满足其合理要求的。

  毕竟,类似留澳学生所在的寄宿家庭,基本上也是经过留学院校千挑万选出来的,虽然这些寄宿家庭存在一定商业目的,但是,如果他们果真有恶意或在生活照顾方面存在失责行为,通过正规渠道向院校进行投诉,是可以强制其履行义务,并且最大限度保障留学生的权益。

  然而,不可否认,大部分留学生与寄宿家庭之间的矛盾,归其原因大部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表现的结果。从中国留学生实际来看,选择寄宿家庭,不但可以更快的攻克语言难关,也能更快地融入到西方社会当中。寄宿家庭不但可以尽快帮助你了解澳洲当地的风土人情,尽快融入澳洲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文化,还可以通过与他们的日常交流,在短时间内提高你的英语水平,说一口地道的英语。学生要把握在寄宿家庭中的学习机会,沟通越多,误会越少,语言进步越快。在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下,学生不仅会很快适应新环境,而且能学到很多知识,融洽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

  因此,在与寄宿家庭相处的过程中,应好好把握住这种异国提供的难得机会。并且在出现意见分歧或生活中各种问题时,最有效率的解决方法,就是直接与寄宿“父母”表达诉求,加强沟通,这一点,十分关键,应格外引起国内家长和学生的注意。

  俗语讲的好,“窥一斑而见全豹”。上述在澳洲留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样在其他西方留学国家中普遍存在。从某种程度上,海外学生所面临的有关语言障碍、饮食起居以及东、西方思维差异等,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从留学生主观上讲,是一个调动自身积极主动性、不断提高独立自理能力的融入过程。也只有这样,在海外求学的过程中,我们的海外学子们,才能面对困难,迎刃而解。




美国留学生活 如何更好融入美国

出国留学如何更好的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留学生活过的丰富多彩呢?特别是像美国这样生活节奏比较快的国家。怎么才能和身边的同学朋友打交道。下面毕达教育就给大家说说美国留学生活中如何更好的融入美国人的生活,希望能对即将去美国留学的同学有所参考啊!

尽管中国赴美留学生每年都在增多,但是美国留学生美国大学中仍然是少数的存在。美国留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点,就是如何融入美国学生社交圈,如何从美国朋友那里获得一种亲密感,使自己的美国留学生活,不至于变成一个小小的中国圈子。

作为一个美国留学生,上大一的时候,我忐忑了一年。每次我和美国人在一起的时候,尽管有说有笑,但仍然时常感到陌生。和很多同在这里上学的中国学生比,我已经算是为数不多和美国人比较多打交道的人。但我却仍然无休止地被我自己的各种疑惑顾虑困扰。我总是在心里问:“如果对方是中国人,我是什么反应?如果我是美国人,对方会怎么反应?同样情况下,一个美国人又会怎么反应?为什么有的国际学生就能那么从容地和美国人来往?为什么我还是无法从和美国朋友的交往中感受到一种亲近?”我问这些问题,也告诉了自己很多答案,而且这些答案都是合理的。我告诉自己那是因为我还放不开,或者还不够放开。虽然有很多人都以为我是ABC,和美国人的交往很顺利,但我自己心里很清楚事情不是这样。

大二的这一年是非同寻常的,也迎来了重大的转折,因为我变得比过去更自信了。我相信对一个留美的中国学生来说最困难的事情不是学习也不是独立生活,而是彻底地融入美国生活。中国和美国是彻底不一样的两个社会。当我刚来这里的时候,我尝试证明给自己看我能很快地就融入美国人的圈子,不会像大部分中国人那样只有中国人这个圈子。我并不是要脱离我的同胞,但对我来说,留学不是为了去另一个国家过中国式的生活。所以我的圈子决定了我生活的很多内容,因此我也不能失去美国人的圈子。在这方面我也小有成功。事实上,和很多做出同样决定的中国朋友一样,我们都不觉得能和美国人一起会感受到真正的亲密。似乎我们和他们之间总是隔着什么,我也实在想不明白那到底是什么。

我尝试着寻找和总结各种原因。第一要素当然是语言问题。没有多少人会愿意向你多次重复他的话。如果你不懂,第一次第二次人家会理你会解释,但第三次人家就会忽略你的疑问了。也许,你也不再会有疑问。如果他们在开玩笑,而你无法理解,这也不能怪别人“排外”,就好像你不会责备自己今天没有搭理某个和你没有共同语言的泛泛之交。我也从来不会幻想其他国家的人会对我的来源地有多大兴趣。

在这个目前仍是世界一极的国度里,有很多美国人甚至不知道有其他国家的存在。或者他们也不关心外面的世界,正如我们也未必热衷于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再者,在不同的文化下成长,共同话题肯定比较少。当美国女生在讨论哪个电视真人秀最好看的时候,我们这些在中国生长了十八年的孩子可能很难搭得上话。这些都是很实在的障碍,但现在看来它们都是可以被忽略的。差异一直都存在,更顺利的沟通并不取决于是否消灭差异。

尽管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别很多,但人与人之间肯定有些东西是恒定不变的主题。我无法详细地指明到底是什么,但我知道一定有这种人类共享的特征存在。也许,那些是我应该好好利用的资源。那么多的人都能在异国的文化里扎根,快乐地生活,我又怎么会做不到?

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是中国赴美留学生早期生活产生孤独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美国留学生生活中,学业是一个很重要的存在,但是打入美国圈子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任务。

以上就教你怎么去融入美国留学生活,希望能对出去美国留学的你有所参考吧!



海外留学生如何融入当地人圈子?

听很多师兄师姐说,出国之后基本只是和华人或者留学生打交道,很难真正进入外国人圈子,请问这怎么避免?

刘硕念了六所大学,辍了三所;学了七种语言,…

知乎用户、Suuuger、知乎用户 等人赞同
谢邀。

如何融入当地社会是海外华人永恒的话题,很多人以为语言是最大的障碍,其实不然。我会说的各门语言都算不上精炼,但却是一直以来外国朋友多于中国朋友的,这里简单说几点,你们感受一下。欢迎指正。

其实所谓「进入外国人圈子」,这「进入」二字便很有不同的理解。酒肉朋友不分肤色国界到处都有,可若是想要交一帮推心置腹的国际友人,则是另一回事。

首先,在某些国家,University这个词就是「由你玩四年」的意思(咦,哪些国家的大学是刚好四年呢?),当地学生的主要工作是:爬梯(Party)、喝酒、一夜情。业余生活是:上课、考试、写作业。如果你恰巧是个爬梯狂人,那么恭喜你,你应该不存在交不到外国朋友的难题。诚然,「不幸」身为中国直男,「一夜情」这件事的难度的确是要大那么一些(对于女性同胞就容易的多啦,你们都懂),然而爬梯、喝酒这些活动还是很容易加入的嘛。很多人强调语言问题,事实上语言真的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尤其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你能喝酒、嗓门大、会吹牛,在酒精和鼓点堆砌的夜晚,谁真的在乎你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可是,作为在中国长大的孩子,大多数并不具备爬梯狂人的气质和底蕴,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还有,就算身为爬梯狂人,虽说在社交这件事上的起点高出其他小伙伴们一大截,可难免有时也会想着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出国时间不长,从不去酒吧夜店。我本人也十分不喜欢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或者学生社团,更喜欢私底下安安静静地交流,就这样依然交了不少可以彻夜长谈的各国友人。下面几点是我的经验,希望能有点帮助,仅供参考:

1、最基本的,自然是尊受对方社会的行为准则,尊重并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习惯。

2、学自己真正喜欢的,而不是中国人大量聚集的专业。尤其是研究生阶段,探讨学业是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假设每个人都真正喜欢他们所学的专业,那么专业本身就是「志同道合」的契合点。另外,你们都知道,在欧美上学时经常有一些小组作业之类的团队合作项目,而本地的孩子们由于基础教育不扎实,或者前一天晚上喝多了(我们就不要说人家生性懒惰了好不好?),往往在这个时候表现的不够出色,作为小组或者团队中仅有的中国人,这时候就是发挥咱们中国孩子学霸本色,力挽狂澜,展现中华民族智慧的时刻了。这样一来,你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学术上的探讨,进而发掘更多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如果你学的是一些中国人扎堆的专业,例如商科或者计算机,那么很有可能你会与很多中国孩子同处一个实验室、同做一个项目、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如此一来,社交圈自然也是中国人居多了。

话说回来,我觉得之所以很多留学生基本都是和华人打交道,与这点不无关系。毕竟,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挤在那几个专业里的。倘若你学一个什么「梵语及印度语研究」,或者「非洲与非裔美国人研究」,那么想必是碰不到几个中国人的,并且我相信这些专业里的孩子一定都是出于真爱,那就请你和同专业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小伙伴们如痴如醉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携手并进吧。

3、做自己。完全没有必要为了社交改变自己的性格,变身夜店达人什么的。一个中国人,会说他们的语言,会远渡重洋去他们的国度生活,甚至煎炒烹炸样样精通,比起那些连自己的首都都没去过的本地学生,无论是学识、阅历、思维能力,不说甩他们半个地球,至少是不输他们的。你只要勇敢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将自己对每件事的看法表达出来,哪怕是用磕磕绊绊的语言,他们就会表现出与你交流的兴趣。其实很多时候,你只要随便说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知识,他们就觉得你简直是学富五车无所不知的大神,各种赞不绝口,偶尔还会请你做一回人生导师喂一口心灵鸡汤什么的。当然,做到这一步,有时还是需要学术或者专业沟通打下的基础,否则人没事儿凭什么愿意和你侃大山讨论天下大事呢?

好吧,这些“学术社交”什么的,主要适用于研究生或者博士阶段吧。本科?还是喝酒更好使一些。

4、多掌握一门语言,有助于结实更多的朋友。这是真的,并且非常实用,我已经无数次因此而受益。当然,这里所谓掌握,并不是要多么精通,哪怕只是能进行简单的对话,就足以在社交过程中成为破冰的利器。我们都知道,西方社会很多都是多民族多元化的国际化社会,总是能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大家都是背井离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学习或者生活,作为一个文化背景远隔千山万水的中国人,如果能一开始就能用他们的母语交流,对他们来说是件多么的新奇与亲切呀!!这不仅能让你交到更多的朋友,有时还会因此而得到很多便利和机会。我在加拿大时就是因为会说几句西班牙语(真的只会几句而已)而得到了一份全职工作的邀请。

5、去打工。比起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打工更容易交到朋友。如果说,读书的时候可以选择与中国同学抱堆一起完成课业,参加活动的时候可以和中国人扎堆聊天,那么打工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为了完成工作,你不得不和他们交流。工作时,大家都是一起被剥削的苦逼娃,正所谓同甘共苦患难见真情,那么下了班一起喝个酒,顺理成章嘛。当然了,并不是无论打什么工都有利于社交,例如收银台这种一个人闷头干活的工作,就是独来独往的场面,相比之下工厂里或者工地上认识人的机会就多得多。

6、有可能的话还是多了解一些当地历史和文化,包括文学艺术什么的,特别是和一些年纪较大的朋友交流的时候。我们一起去划个船都会联想到大航海时代,进而聊到文艺复兴、愚人船什么的,稍微了解一些,一方面避免尴尬,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自己赢得尊重。尽管欧美的孩子已经越来越不爱学习历史,这也是现代社会无法避免的事情,可如果你能比他们更了解他们的历史与文化,岂不是令人刮目相看?

7、如果你生活在德国、西班牙、意大利、阿根廷等国,请热爱足球。如果你热爱足球却生活在加拿大,请自求多福,谢谢。

欢迎补充。

------------------------------------------------------------------------------

补充:

由于各个国家之间千差万别,在不同的国家结识朋友的方式自然各不相同。我上面说的几条都是在欧美主要发达国家普遍比较适用的经验。还有一些,例如参加社团什么的,这个是较为明显的英美校园文化,不大适用于欧洲大陆一些不爱凑热闹的国度,因此这里就不提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越狱 (全四季 + 特别篇) [蓝光收藏版]Prison Break 1-4 BD 720p[英语中字/177G/115]

Fwd: 服装品牌

How to Write a Letter of Application for a Job 如何写英语求职信 CV and cover lett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