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d: 屈辱还是光荣?从大历史角度看满洲近代史 『对自己的祖国稍有了解』
Look at the way people vote with their feet before you judge which society gives them better condition. —— Milton Friedman
在你判断哪一个社会能给人们更好的生存条件之前,先看看他们用脚投票的方式——米尔顿・弗里德曼
正如一位犹太父亲对自己的儿子说的那样,"Because, son. We were born Americans, but in the wrong place." (儿子,我们是生错了地方的美国人)
用脚投票
长期以来,支共对满洲的近代历史,尤其是对满洲国,一直进行丧心病狂的妖魔化,最近为了搞统战,连对国民党的妖魔化都有所收敛,但是妖魔化满洲国和满洲近代历史是毫不含糊的,似乎满洲人民在20世纪前半页一直生活在恐惧和痛苦之中,Which is totally untrue.
人口统计是不会撒谎的,1851年,清帝国关外龙兴之地,也就是满洲,总人口约300万,60年之后的1911年,满洲总人口增长至约1800万,是1851年的6倍,平均每年增长25万。至1931年918事变,满洲总人口约3000万,是1851年的10倍,比1911年多出2/3,平均每年增长60万。1945年二战结束,满洲国人口约4500万,比1931年增长了50%,是1851年的15倍,平均每年增长107万。而1851年到1945年的近一个世纪中国的总人口几乎没有变化。当时没有抗生素,近现代医学的作用非常的有限。满洲人口的爆炸般增长并非自然增长,主要因素是移民。据估计,“闯关东”总规模超过2000万人,号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潮。也就是说,从清末到1945年,不是数以百万计,而是数以千万计的人为了追求温饱和幸福来到满洲。在支共重点妖魔化的满洲国时期,短短的十四年满洲的人口就增长了50%,年均增长107万,其中大部分是移民。正如本文开头所提,在你判断哪一个社会能给人们更好的生存条件之前,先看看他们用脚投票的方式。
在关内中国人数以千万计的用脚给满洲投票这一事实面前,支共的妖魔化很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什么亡国奴,日寇铁蹄,水深火热……完全都是些不着边际的话。
08年春节,正逢AV播电视剧《闯关东》,除了最后抗日那段特别扯淡之外,拍的还是不错的。当时我正在大连我爷家过年,就问他老人家我们家是不是也是祖籍山东,我爷说是,祖籍山东烟台蓬莱县(or 蓬莱府?whatever)我爷爷的太爷爷他老人家,也就是我的曾曾曾祖父落脚长春西北的农安县开始定居满洲繁衍生息,推算起来那也得是19世纪中叶的事情,我祖宗算是最早闯关东的那批人之一。电视剧《闯关东》的主人公朱开山一家老小在山东濒于饿死,半袋子小米当彩礼娶媳妇半道还叫土匪给抢了,一家子实在活不下去,于是踏上了闯关东的征途。到达满洲的第一个春节,饭桌上不但有了热腾腾的饺子,还有鸡、鱼和肉。朱开山一家在满洲宝地的护佑下,逐渐由一无所有的山东盲流,变成了生活富足的地主,后来又变成居住在城市的资产阶级,可以说是几代闯关东人的一个戏剧化了的缩影,虽说是电视剧,但距与真实的历史出入并不大。正是因为闯关东的人生活普遍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由濒于饿死到能奔小康,所以口耳相传之下闯关东的人潮才持续了一个世纪。我曾曾曾祖父空手来到满洲,只过了一代,到了他儿子、也就是我爷爷的爷爷,就已经置下了900亩地的家业,900亩地在关内中国够得上超级大地主了,在满洲是很平常的事情,且不说那满洲黑土地质量还甩开关内几十条街。
与很多人想象和支共宣传不同的是,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人并没有大规模掠夺百姓的土地,1945年,85%以上的耕地都掌握在满洲本地私人手里。“九一八”以前东北土地即较关内各省集中,东北沦亡后,日寇经过原有的封建势力继续统治农村,县、村、屯的警察、特务、协和会、兴农会、合作社、配给所等统治机构,都由地主掌握。当时东北农村土地除了经日寇强占的约为东北总耕地百分之十到十五的“开拓地”、“满拓地”及日本人的“私有地”外,余则仍操在地主阶级的手里。(红字内容摘自1947年9月《人民日报》文章:《一年来东北解放区土地改革》)
再说这10%-15%的不在满洲人私人手里的土地,首先日本人光从张作霖家手里就没收了300万亩(你没看错,300万亩)土地,且满洲直到支共建政之后还有大片的未开垦土地,当时根本就不缺地,所以在1931-1945年日本人获得的土地里肯定还有新开垦荒地。再者,土地兼并,购买和流转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关于土地,还有一件事儿不得不说,前一阵子黑省给日本开拓团立了个碑,满洲本地人都没啥反应,关内来了五头支那猪给碑砸了(还是自己掏的火车票钱),最后迫于支那群猪的压力,碑被拆了。所谓的日本开拓团欺压满洲百姓全是支共一手宣传的,当地人对日本人的记忆根本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反倒是关内人,一直被洗脑,也没有祖上讲真实的历史,所以感情特别容易伤害。
大历史看满洲
为什么世界上这么多的文明,只有欧洲能独立发展出现代文明?为什么欧洲文明生根北美之后能够越加繁盛、登峰造极?为什么直到20世纪地球上仍然有跟我们同属一个物种的人类还处在石器时代?我们在谈论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时候,其自然禀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自然禀赋高的地方未必发展得好,则自然禀赋短板太多的地区则一定发展不好。
肥沃的适宜耕作的土壤,交通便利的平原,涵养水源的山区林区所发源的水量较恒定的河流,丰富的矿产资源,出海口,等等这些都是有利于文明发展的自然因素。尤其是工业时代以后,矿产资源的权重变得更大了。之所以西欧北美很容易就搞出工业革命,与他们那里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石资源是分不开的。这些优势的自然条件如果恰巧搭配的比较得当,即便是原有文明比较落后的地区,比如北美,一旦现代文明的火花落到上面,马上就能迸发出巨大的发展动力。
怎样致富?发展工业,发展科技是条正道,但是光有主观愿望是不现实的,发展工业也是要成本的,也就是说,有些地区发展工业是很便宜的,有些地区发展工业则要付出很高的代价,不具备竞争力。就好像2米26的人非常适合打篮球,1米6的人如果也想打篮球,付出的努力再多,基本上也没机会跟2米26的人竞争。而且1米6的人很可能就知难而退了。
满洲一度是全世界最富饶的地区,而且我实在想象不出一个地方究竟要什么样子才能比满洲更富饶。所有能够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助一臂之力的自然条件都集中在这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内。肥沃的土壤,一望无际的平原,水量稳定的河流,三面环山,大片的森林,天然良港,丰富且易于开采的煤炭、铁矿和石油资源,以及种类繁多的有色金属资源。这么多的好东西,直到19世纪末还静静的躺在那里,无人惊扰。那感觉就好像雷神之锤和亚瑟王之剑,就等着命中注定的主人来把它从顽石里拔出来,然后大放异彩,惊动世界。
满洲的近代史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可以用波澜壮阔来形容,完全跟屈辱挂不上钩。你要说美国黑人奴隶被人强行送到北美,比较屈辱还有些道理。但是满洲的移民都是用脚投票,怀着求生存,求发展的心态,自己欣欣然跑过去的,跟美国的白人是一样的心态,何谈屈辱呢?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闯关东”移民潮,实际上为日后满洲的爆炸式发展买下了另一个伏笔,劳力 Labour ! 当是时,满洲的大自然和劳力都准备好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903年,东清铁路全线贯通,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中间从松花江上哈尔滨分叉, 直捣大连。这样,南接太平洋,西边经西伯利亚大铁路一直通到西欧,全长2400公里的丁字形满洲铁路大动脉就形成了。那时候的铁路,就好像现在的信息产业一样,属于高科技,在美股大受追捧,既有人一夜暴富成为铁路大亨,也有人因为泡沫破裂而倾家荡产。尤其是在当时比较落后的东亚,铁路更是新鲜的东西。在满洲修铁路非常的便宜,满洲平原多,地质条件好,施工难度小,森林也多,枕木不愁,而且很快南满建起了钢铁厂铁轨也不愁了。从那开始满洲就飞起来了。1905年日俄战争后,以长春为界,南边叫南满道,日本运营,北边叫中东路,沙俄运营。沿途建起殖民地城市,哈尔滨,长春,奉天(新城),大连。北边从欧洲直接舶来的精粹点点滴滴的渗入,南边脱亚入欧的日本搞的还是欧洲那一套。整个满洲腹地也因为铁路大干线的开通而在经济上融合成一个整体。至此,五大要素齐聚满洲:
1自然资源 Natural Resources 满洲提供
2 劳力 Labour 闯关东移民提供
3 投资 Investment 日本,俄罗斯,欧美企业提供
4 人力资源 Human Capital 日本,俄罗斯提供
5 交通 Transport 日本,俄罗斯提供
1903年以后直到1945年,满洲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将亚洲除了日本以外所有地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无论是张氏政权时期的发展:自产汽车,华语圈学生最多、经费最充足的大学(东北大学),华语圈唯一陆海空三军俱全的军队。还是满洲国时期的发展:门类齐全的工业部门,各种亚洲第一,数据我都懒得列了。1920年代,满铁曾经出版过一本英文书:Manchuria,The Land of Oppotunities, 这话说的是一点不假。总之1945年满洲被中国吞并的时候各种指标甩关内几十条街,很多指标都是几十倍甚至一百多倍的超。中国1990年代的城市化率与满洲1940年代相当,差距整整50年。尽管相对来说,满洲在支共建政后不间断衰落了60年,但是比城市化率和人口教育水平,在各个大区里,满洲还是第一,可见60年前那点底子有多厚。当然本文的主旨并不是说过去多牛逼,这个意义不大。本文谈论的是以如何看待满洲近代史的问题。满洲是移民国家,也是各种文化交融的国家,来到满洲的移民是怀着改善自己境况的心态来的,用英文讲就是 in pursuit of happiness. 不管是关内中国的移民,俄国人,日本人,朝鲜人,台湾人,还是犹太人,都是预期自己境况会变好才来的。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达到了这一目的。在这里,自然资源,劳力,资本,人力资源,和便利的交通非常完美的结合了起来,关内移民,俄国人,日本人相处的也不错,关内移民享受日本人和俄国人的先进制度,学习他们的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并且并没有民族自豪感这种恶心的东西来阻碍。各取所需,互利互惠。满洲人究竟对日本人是什么感情?1黑省立碑事件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2 Google 日本遗孤。 3 你看台湾人现在对日本什么感情, 如果不是支共洗脑,满洲人只会比台湾人更亲日,因为在满工作的台湾人都明显感觉到在满日本人比在台日本人更谦虚更和善,在经济和建设上日本也是满洲优先,本土第二,然后才能轮到朝鲜台湾。(在满台湾人回忆录为证)。尽管满洲也有冲突,但是合作共赢大发展是当时满洲的主流。当时的满洲国在东亚是进步的国家,彼时彼地,肯定不能以当今美帝的标准来衡量。
看人们如何用脚投票永远是衡量一个国家好坏的最好办法,永远不会错。
附:满洲故事
1山东移民王荆山
就在中东铁路开通的1903年,塞尔维亚来的工程师苏泊金在长春创办了乔亚辛制粉公司,以蒸汽机为动力。满洲的新兴优势产业,粮食加工业登上历史舞台。满洲地广人稀,土地肥沃,适于耕作,粮食商品率远远超当时的关内。(至今仍是如此,满洲商品粮占全�朝的33%)种粮用不了那么多的土地,所以满洲人开始种植经济作物,大豆,据生物学家考证,大豆这个物种很可能就是起源于满洲的,所以满洲种大豆很有优势,松嫩平原的大豆,经过南满道运到大连出口,行销日本,欧洲和美国,20世纪20年代,满洲产大豆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0%。大豆加工业也随着大豆的广泛种植而兴盛起来,机器榨油厂大行其道,豆饼和豆油也可以出口。工业的迅速的机械化也是当时满洲的一个特点,因为满洲产煤,阜新的煤矿从1901年就开始开采了。1914年一战爆发,塞尔维亚来的苏泊金把工厂卖给一个叫王荆山的山东移民来打理就回国了,1915年春,从英商伊达洋行经纪人纪氏之手,王荆山购得满铁附属地内地皮7000“坪”(日本计算地积的单位,每坪约3.3平方米)和一条铁路专用线。在这片地皮上,王荆山悉心规划,修建厂房,安置从德国进口的机器设备,平整道路,经过两年多的基本建设,终于建成了设备先进、厂房和院落宽敞、道路平整的新工厂。1917年底,裕昌源新厂址建成投产,日产面粉能力为1 500包,每昼夜可磨制小麦2 750普特(俄制重量单位,一普特16.38公斤),年盈利额15万元。后来王荆山的买卖越做越大,成为新京首屈一指的富商,致富的同时不忘修桥铺路,因为自己是山东盲流没受过教育,所以出资创办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大兴教育和慈善事业。1952年王荆山在镇反运动中以汉奸罪被支共杀害。
2直隶移民骆长洪
1948年10月21日,围困长春刚刚结束,下午2时许,在满洲中央银行大楼已经工作了12年的骆长洪从躲避了好久的地下室里出来,他可以回家了。这座号称坚冠亚洲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银行大楼正是国民党最高指挥官郑洞国的指挥部,在长春几十万市民饿毙之后,他走出了这座大楼,向支共投降了。
骆长洪出生在天津,5岁那年随父母闯关东来到东北,在大连生活了7年之后,来到长春。12岁时,骆老在当时的日本商会做学徒,干些杂活,14岁时,开始学习水暖手艺。1936年,满洲中央银行的一纸招工文告,让骆老与这座大楼结上了一生的缘分。那时,满洲中央银行已经破土动工两年了,由于规模浩大,两年后,这座大楼才拔地而起,骆老见证了大楼诞生过程中的全部艰辛。大楼建成以后,骆老就留在了这里做水暖技术工人。大楼的名字以及服务对象都在不断地更迭,大楼的工作人员也是来来走走,但老人始终没有动过要离开这座大楼的念头。1936年,骆长洪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每天的工资是1.5元,当时12个人去饭馆吃一顿大餐的价格是3块钱。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