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荣:21岁时就赚了一百万
张文荣:21岁时就赚了一百万 |
|
|
"温州人就是肯冒风险,敢走在政策的前面。"亚龙企业董事长张文荣说这话时充满着作为温州人的自豪,而张做事也真有点"敢为天下先"的味道。 |
自此,张文荣成了上海滩小有名气的"电缆大王"。1997年,他又出资1000万元兼并了国有企业――浦东电缆厂,"亚龙"终于在上海滩打出了一片天下。温州人的冒险天性使他不会把自己的业务限>制在电缆领域,从1999年开始,张文荣开始酝酿多元化发展,把经营范围扩展到教育、医疗、绿化工程、房地产,而教育更是其中的发展重点,为了兴办教育,张文荣甚至退掉了写字楼,把董事长办公室从北京路搬到了位于浦东的金苹果学校。
苹果熟了
张文荣敏锐地嗅到了教育产业背后潜藏着的巨大商机,因为,中国的老百姓最舍得在子女教育上花钱。据上海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38%左右的市民存款目的是为了子女教育,7%~8%的市民存款目的是为了买房。"教育是个千亿元的大市场,"张文荣说。
在上海,看好教育产业发展前景的并不只是张文荣一个人,但真正"投资办学"的却寥寥无几,因为投资教育并无政策保障。根据我国现行政策法规,民办学校的兴办者和投资人基本不享有民办学校财产的所有权,也不享有民办学校财产的收益权,这实际上意味着民办学校的兴办者只能"捐资办学",不能"投资办学"。
1999年,张文荣斥资3.5亿元,在上海创办了金苹果双语学校。可房子造好了,产权却送给了别人。学校招生两年,目前也仅1000余名学生。张文荣坦承:"现在的收入还不够给老师发工资,但亏也要做,现在的教育领域还没开放,我是在硬做;但一旦开放,我就比别人领先,就可以开更多的学校。"张文荣算了一笔账:投资教育能够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得到政策上的优惠,同样的一亩地,用于房地产开发,需35万元,而用于教育只要25万元。他投资的3.5亿元中的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土地校舍这样的不动产中,这一块投入是跑不了的。他预计,金苹果学校4年后招生将满1万人,若按照每位学生2万元一年的学费标准,每年的收入就有2亿元,到那时,金苹果就成了"会下金蛋的母鸡"了。
在苦苦承受了两年风险之后,张文荣盼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即将出台的消息。据透露,《民办教育促进法》将明晰学校产权,并明确提出教育允许"合理回报"。这显然是教育产业的重大利好。显然,张文荣培植的这只"金苹果"将很快进入成熟期。
用企业经验来管理学校
张文荣明白,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收益会相当慢"。但他真正干起来却火急火燎;学校从动工到建成,几乎在一年内"搞定",而且硬件设施都属一流。张文荣知道,学校要有吸引力,关键还在于办学质量。于是,他把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引入到办学之中。
投资教育,是张文荣第一次投资到一个陌生的行业,他把自己放摆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他认为:"自己是工业企业出生,是经济运作者,教育还是要让那些真正的专家来搞。"于是,他聘请了沪上知名的特级教师贾志敏担任金苹果双语学校的小学部校长,吴云担任中学部校长,而学校的设备硬件都是一流的。张文荣认为"自己不是学者教育家",不过,他还是把自己的经营管理之道用到了学校中。
虽然目前身价不菲,但张文荣的衣着仍然非常朴素,他的管理风格也像他的衣着那样朴素,同时又非常实用。在金苹果学校,教师的工资虽然很高,但都不是白拿的。张文荣透露,目前普通教师的年薪在4.5万到5万元之间,人均月收入比公立学校高出2000余元;他觉得还是太少,因为"老师实在很辛苦,要从早上学生7点起来,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熄灯"。
金苹果学校的教学工作都量化到了个人,这也是张文荣一贯的管理风格:"我管理企业的时候,就要求公司做到分工明确。打扫卫生的,我就规定他,7:00到7:30扫大门,7:30到8:00发报纸……一名员工一定要首先做好分内的工作。""这样的管理相当有效,我这个企业没有多余一个人,也不能缺一个人。"最近,张文荣将在浦西董家渡地区开发一个30亿元的房地产项目,这将使他的个人财富更上一个台阶。不过对于现状,他"并不满意"。在问及其自身的优缺点时,他把自己的优点归纳为"能吃苦耐劳,越是遇到难题越是能坚决克服"。对于缺点,他坦言:"在文化学历上还需努力,需要进修高层次的科学管理。"临走时,记者看到张文荣家人的一张合影,张文荣对记者笑笑说:"我对儿子说过,如果你想超过老爸,你就得好好读书,进重点大学。毕业后,老爸不需要你通过赚多少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希望你能进政府部门做个公务员,切切实实地为社会服务,帮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与时俱进,永不知足,这就是张文荣。(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