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创业的几个观点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几个观点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现状和形势来看,仍处于较低水平和初级阶段,不容乐观,这与我国当前的教育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人才培养模式和资本风险意识等有直接关系。
    观点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管理培训学院副院长熊飞: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单从高等学校毕业生这一项来讲,就会给社会就业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公共机关要减员增效,难以再大量接收大学毕业生,国有大中型企业则因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也难以提供充分有效的就业机会。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大学生毕业就要面临失业的可能。因此,通过创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无疑会是一种可行而且有效的办法。一个学生创业可以吸引若干个学生的参与,创业成功就可解决一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学生创业的气候,将大大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创业教育应该是一项教育的系统工程,它面向的对象是所有有志于创业的人,而不仅仅针对在校大学生。它的教育过程是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它具有终身教育的特征,就是说创业教育是一种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不断深化的终身教育,而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技能教育。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形式,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创业教育对在校学生来讲,还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很多在校大学生都认为,就业是自己需要找工作单位。所以造成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被动局面。创业教育则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观点二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翁铁慧: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两年后,越来越多的高层次劳动者将浩浩荡荡地进入劳动、人才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将面临新的挑战。鼓励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在创造新财富的同时创造就业机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受社会挑战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学生创业和社会对创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复旦大学形成了一套在校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毕业生创业指导———创业团队创业过程扶植的模式。1999至2001届毕业生中有40人以上选择了自主创业,创办了30多家企业,创业所涉及的行业主要有管理咨询、医药研发、微电子、软件工程、网络等。其中大多数运作良好,一些已经发展到相当的规模。
    观点三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俞建国:在我国现阶段,就业问题突出的是一个创业问题:没有人创业,哪儿来的就业?再靠大办国有企业的方式来解决就业问题已经是完全不可能的了。20年来,我国创办了大量的中小企业,但一个突出特点是创业者多为素质不高的农民,而高素质的人真正创业的比例还不高。我国一些著名学府开设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竟然没有培养小企业家的课程,显然他们只打算培养白领而不打算培养老板。而美国的工商管理硕士约有四分之一开办了自己的企业。
    记者手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必将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这就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能仅仅是生产环节中某个单一工种的单一操作者,还应能够参与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并进入计划、管理、服务等经营环节。这些都要求未来的劳动者具有从业和创业的双重能力,具备多方位的职业转换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创业教育的提出,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需求。创业教育还注重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很多人认为是自己需要找到工作单位,所以造成个人在就业方面是被动的。创业教育则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实施创业教育,是解决城乡就业问题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可以为广大青年自找门路、自谋职业、自主就业、创业致富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同时,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学会就业,更要学会创业。实施创业教育,将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找到一条出路,并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大学毕业生,理应在高起点上寻找创业机会,如此,不但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能够为自己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那么,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理想的经营环境是什么呢?专家学者们将此概括为两句话,即生得痛快活得潇洒。所谓生得痛快,就是要放宽准入条件。国家为了鼓励自主创业,就应实行一放一改一低。一放是指除自然垄断行业外,都应一视同仁地向自主创业者开放,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却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怎么说都是不合理的;一改就是改革企业申办制度,改传统的审批制为登记制;一低是指降低注册资金。应当仿效一些发达国家对小企业只是象征性收取注册资金的做法;活得潇洒则是指为自主创业者营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当务之急是解决乱收费、乱罚款和贷款难的问题。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8大理由

随着大学扩招,毕业生的迅速增加,社会需求基本上保持再扩招前的水平,而用人单位大多希望是要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成手,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种形势,选择自主就业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又是为社会减轻就业压力。当前,想要开始自主创业的人并不少,这方面的意识越来越明显,大学生们不再依赖家长、学校,而是主动发现、寻找机遇,总结起来,以下8大理由是目前大学生想要自主创业的主要动机: 

    1、偶像崇拜
    比尔.盖茨、张朝阳等人的名字在大学生中并不会陌生,他们的创业故事也为同学们津津乐道。作为偶像,这些人的经历给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创业的经典,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希望自己有那么一天也能向他们一样成就一番事业,出人头地。 

    2、创业本身就是一种职业
    很多大学生认为创业本身就是一种职业,在就业高峰,给自己一片更广阔的天空,并且很多人都认为在今后的社会中,自主创业的人会越来越多,甚至成为就业的主流,成为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首选。 

    3、经济的要求
    经济原因也是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中,工作待遇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主创业可能带来的就是良好的经济效益。 

    4、替别人打工不如为自己打工
    大部分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都是抱着这种心态,认为自己的事业,做起来会更有工作激情,更投入,从而更容易成功。这种成功是属于自己的;另一方面,就算失败,也是自己造成的,不会去怪别人,不会感到遗憾。 

    5、实现自我价值
    一些自我意识很强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是为了通过这一途径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在一些单位由于制度的约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创业可以有一个空间来发挥,来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 

    6、无奈之举
    当然,找不到工作也是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一个原因,特别今年是扩招后的第一个就业年,大量的毕业生涌向市场,一些人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工作或是短时间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创业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7、嫉妒
    有的学生他们的中学同学或是朋友早就中专毕业或是早就下海,事业已小有成就,而自觉是大学生的清高心理促使其产生创业的想法,为的是我要过得比你好,虽然这并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否认,在一些想创业的人中,确实有这种心态。 

    8、时间自由
    对很多人来说,时间上的自由可以说是最大的动力。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如果自己创业,时间的掌握上就比较自由一点,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出现自由职业者的原因。因为这个原因选择创业的学生都认为自我空间很重要,没有必要没有事还要守在单位里浪费时间,可以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有事,就算不睡觉也没什么。 

专家:大学生自主创业多些理性

    自主创业需要各方面的知识积累,还需要社会经验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风险意识。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有成功也有失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自主创业。有关专家建议,毕业生面对当前的形势,选择自主创业一定要多些理性。 

  利用在校期间多学习。在校期间除了学习知识以外,还可寻找机会深入社会,了解相关行业的基本运作模式,学习管理知识,学会处理资源、信息。当前,在大学里老师还只能起到整体的引导作用,针对个体的引导比较少,这就要学生积极主动向相关专业老师请教。 

  摆脱以往的创业误区。从以往情况看,大学生创业走的多是IT、高科技的路子,现在看来,这些行业留给毕业生的空间已经很小。因此,大学生创业时可适当降低身份,寻求其他发展空间,比如,在缺乏高素质人才的服务行业,刚毕业的大学生较容易能抢得先机。 

  要有发挥他人聪明的智慧。要以包容、开放的心态与他人合作,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才能获得自己利益的同时,照顾别人的利益。要有发挥别人聪明的智慧,让别人按你设定的目标前进,却丝毫没有被强迫接受的感觉。 

分析大学生创业的绊脚石

据中新网报道,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为缓解就业压力,部分省市出台了一些优惠措施,其中,不乏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与政府的热情不成正比的是,学生创业始终没成气候。解放日报从个例为点,对大学生创业做了深入分析。 

  2003年5月,正当同学们纷纷签约外资企业,国家机关时,上海外国语大学某班的刘露悄悄地注册开张了自己的公司。创建公司的点子来源于和朋友的聊天。刘露有一群做IT的朋友,长期以来都非常关注无线网络游戏市场,闲聊间,朋友谈起无线网络游戏市场是网络游戏后又一块大奶酪,特别适合年轻人去挖宝,几个朋友商议组建个科研团队,而刘露被推出来做市场开发和营销。 

  刘露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家人出资10万元,帮助她注册公司。于是当昔日的同学开始奔波穿行于高楼大厦间,体验新鲜白领的生活时;刘露却已端坐在浦东的一间办公室里,忙碌地接听电话,联系客户,指挥团队,品尝着自己当老板的酸甜苦辣。 上海市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徐本亮校长分析了刘露的个案:刘露从小读书时就寄宿在外,独立能力和独立意识都很强。大二时,在一家法国小公司兼职做行政助理,业余还帮几家免费的英文刊物写游记和影评。大三时去一家画廊应聘兼职,意外地被相中做了画廊经理。在此后的一年里,举办了数次画展,挑起了大大小小的日常事务,练就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在大四择业时,家里人劝她,找工作不要看名气、看舒适,要看能不能培养专业技能和独当一面的气魄,为将来开创自己的事业做准备。有这样的铺垫和心态,刘露在创业的机遇来临时,就水到渠成地开起了自己的公司。 

  徐本亮评说,刘露身上体现着强烈的自主意识。事实上,能不能创业与个人的学历、学识、年龄和性别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自主意识和创业心态。而现在许多高校毕业生欠缺的恰恰是这点创业欲望和自主意识。上海是个白领文化浓厚的地方,长期以来的思维惯性将读好书和找份好工作划为等号,有意识为创业而读好书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 

  创业意识之外,高校毕业生本身的素质也制约着他们自主创业的步伐。市开业指导专家周卫民指出: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们普遍缺乏基本的理财技能、推销意识和沟通技巧。这些素质的欠缺也是一些休学创业的学生们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周卫民介绍,在国外理财和推销是作为基本技能从幼时就开始培养的。他多次看到一些西方小孩滑着滑轮向游客兜售饼干,而父母则远远地看着。 

  好高骛远则是创业的另一大绊脚石。比尔盖茨的神话,在许多大学生心目中勾勒出创业的远大模板:创业就是从事高科技,就是要一鸣惊人,就是一夜暴富。不少学生走入了误区,在创业时不屑于从事服务业,或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醉心于挖掘第一桶金的迷梦。对此,周卫民认为:大学生应该树立赚第一分钱,而不是第一桶金的观念。徐本亮也指出,大学生在创业时,重心也要下移;不要只盯着大商机、高科技,而是应该扎扎实实地从第三产业、科技含量较低的行业开始练兵。 

  而那些已经先行一步的创业学生道出了另一重无形的压力,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创业的不理解和不宽容。家长供孩子读书已属不易,自主创业是笔额外的风险投资,与工薪家庭的投资回报期望相去甚远。一位在2000年和同学合伙开软件公司的上海交大毕业生无奈地回忆:当时出去谈判,对方一看是几个毛头小伙子,就百般刁难与不信任———社会对青年创业的不信任让他们一开始就处于竞争的劣势。 

  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确在资金、经验等方面存在着软肋。专家们为此提出了不少弥补建议。比如,周卫民建议可以采用合伙创业、家庭创业等形式,也可以从低成本的虚拟店铺开始入手;而政府也可以在降低学生创业的商务成本方面做些工作,如在都市工业园内建立一桌一公司的公用办公室等等。专家们普遍认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除了政策支持外,还需相关的一系列配套服务,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的系统的创业培训。 

  从上海市劳动局开业指导中心传来消息,目前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已经出台。创业培训规划为三个阶段:入门培训、实务培训和创业培训,以及个性化辅导和开业跟踪扶持;并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层层筛选,确保重点服务。大学生创业培训实施政府补贴,由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委托若干个具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实施培训。 

  与此同时,上海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和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创业培训试点已经进入到第二阶段。上海商职院有18名学生从参加入门培训的61名学生中脱颖而出,参加实务与创业培训。在这一阶段他们将学习到市场营销、财务税收等实用知识,并能到相关单位实习。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的徐本亮校长,拿出厚厚的一叠学生小结和开业计划书,非常欣慰地告诉记者,这批学生领悟能力很强,非常善于开动脑筋,而且在实训基地里受到了企业主的赞扬。 

  三位从交大慕名而来的编外培训学生,一心想搞软件开发。参加培训后感慨道,原来市场和财务如此重要;于是几个人沉下心来,经过反复的调查,递上了一份格外细致的市场分析和财务分析。也有不少学生在小结中表示:打算先工作两三年,等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及处事能力后,一定要创业。 

  徐本亮说: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要走先打工,后创业的道路。他希望能够通过创业培训在学生心中种下创业的种子,在未来发芽生长。 

  报道称,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自主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成材的重要模式。在上世纪末,国际教育界曾做过这样的预测:就世界范围而言,21世纪有50%的中专生和大学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更是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为了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要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人们说,没有学生创业就没有美国硅谷。高校毕业生创业不仅应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更应当作为一种文化来塑造。 

大学毕业 鼓励从就业转向创业

尽管大学生创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还没有什么时候将创业教育提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日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举办了全国高校创业教育研讨会。一个共同关心的话题就是,大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
    背景一
    从高校自身来讲,连续三年的大规模扩招使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13%,在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战略转移的过渡时期,更要注重数量扩张后的质量建设。据统计,1998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1999年达到165万人,2000年达到220万人,2001年达到250万人。按中国教育十五时期的发展目标,高等教育将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发展步伐,在学人数由2000年的1100万人左右增加到1600万人左右,在学研究生规模增至60万人以上,到2010年以前,全国大学的毛入学率将提高到15%,进入初级大众化阶段。
    背景二
    目前,面向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理解以实质性的经营活动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居多,分别占45%和35%。对于从事创业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接近半数的大学生认为是锻炼才干,其次为赢利。也有不少大学生对大学阶段参加创业活动持肯定态度,有46%的本科生和57%的研究生有创业意向。同时,申请创业的大学生数量普遍减少,而提出申请创业的大学生明显有备而来,大学生创业公司的经营范围也出现了多种选择。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已经进入了理智、成熟的阶段,进入了一个冷静实践的新时期。当前,相当多的大学生把参与创业活动看做是丰富课余活动,而不是随时准备休学跳进市场。就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现状和形势来看,仍处于较低水平和初级阶段,不容乐观,这与我国当前的教育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人才培养模式和资本风险意识等有直接关系。
    观点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管理培训学院副院长熊飞: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预计到2003年,单从高等学校毕业生这一项来讲,就会给社会就业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公共机关要减员增效,难以再大量接收大学毕业生,国有大中型企业则因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也难以提供充分有效的就业机会。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大学生毕业就要面临失业的可能。因此,通过创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无疑会是一种可行而且有效的办法。一个学生创业可以吸引若干个学生的参与,创业成功就可解决一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学生创业的气候,将大大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创业教育应该是一项教育的系统工程,它面向的对象是所有有志于创业的人,而不仅仅针对在校大学生。它的教育过程是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它具有终身教育的特征,就是说创业教育是一种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不断深化的终身教育,而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技能教育。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形式,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创业教育对在校学生来讲,还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很多在校大学生都认为,就业是自己需要找工作单位。所以造成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被动局面。创业教育则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观点二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翁铁慧: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两年后,越来越多的高层次劳动者将浩浩荡荡地进入劳动、人才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将面临新的挑战。鼓励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在创造新财富的同时创造就业机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受社会挑战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学生创业和社会对创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复旦大学形成了一套在校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毕业生创业指导———创业团队创业过程扶植的模式。1999至2001届毕业生中有40人以上选择了自主创业,创办了30多家企业,创业所涉及的行业主要有管理咨询、医药研发、微电子、软件工程、网络等。其中大多数运作良好,一些已经发展到相当的规模。
    观点三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俞建国:在我国现阶段,就业问题突出的是一个创业问题:没有人创业,哪儿来的就业?再靠大办国有企业的方式来解决就业问题已经是完全不可能的了。20年来,我国创办了大量的中小企业,但一个突出特点是创业者多为素质不高的农民,而高素质的人真正创业的比例还不高。我国一些著名学府开设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竟然没有培养小企业家的课程,显然他们只打算培养白领而不打算培养老板。而美国的工商管理硕士约有四分之一开办了自己的企业。
    记者手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必将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这就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能仅仅是生产环节中某个单一工种的单一操作者,还应能够参与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并进入计划、管理、服务等经营环节。这些都要求未来的劳动者具有从业和创业的双重能力,具备多方位的职业转换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创业教育的提出,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需求。创业教育还注重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很多人认为是自己需要找到工作单位,所以造成个人在就业方面是被动的。创业教育则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实施创业教育,是解决城乡就业问题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可以为广大青年自找门路、自谋职业、自主就业、创业致富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同时,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学会就业,更要学会创业。实施创业教育,将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找到一条出路,并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记者手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必将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这就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能仅仅是生产环节中某个单一工种的单一操作者,还应能够参与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并进入计划、管理、服务等经营环节。这些都要求未来的劳动者具有从业和创业的双重能力,具备多方位的职业转换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创业教育的提出,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需求。创业教育还注重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很多人认为是自己需要找到工作单位,所以造成个人在就业方面是被动的。创业教育则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实施创业教育,是解决城乡就业问题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可以为广大青年自找门路、自谋职业、自主就业、创业致富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同时,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学会就业,更要学会创业。实施创业教育,将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找到一条出路,并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越狱 (全四季 + 特别篇) [蓝光收藏版]Prison Break 1-4 BD 720p[英语中字/177G/115]

Fwd: 服装品牌

How to Write a Letter of Application for a Job 如何写英语求职信 CV and cover lett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