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 也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搜索

窗体顶端

  

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经济学方法 经济学史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世界经济学 社会主义部分 

百度知道 >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有无某些内在的某些联系

必须有一点要知道,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经济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而西方经济学则是一种(个人认为)实用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是主观价值论,即:事物的价值存在及其大小是由价值主体决定的。比如说,我渴了,那么街边卖的水对我就是有价值的;相反的,另一个路过的人刚和完许多水,街边卖的那些水对他而言就是没有价值的。在主观价值论的基础上,西方经济学建立了包括"机会成本"在内的一系列理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相互矛盾的,在完全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下产生的理论也是完全不同的。对于你的问题,我的认为是他们完全没有共同点。

而现在我们都在学习西方经济学,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也从侧面说明了它们在人类社会中都起着怎样的作用。

 

 

无论是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是发源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古典学派,区别在于他们研究的着重点不同:政治经济学更关注分配领域,而西方经济学更关注生产和流通领域。

 

由于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所以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称之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而把非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称之为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特点,目的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的黑暗,弘扬社会主义。 

 

而西方经济学,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于经济问题进行了阐述,着重于对于经济规律的概括,找到一种使企业和社会利润最大化的方式。 

 

简单的说 马是研究资本在整个社会生产中以利润最大化为流通方向的整个流通过程,着重考虑的是资本的再分配问题 

    

当今世界的经济学主要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大体系,这两大体系对经济体的分析侧重点有所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偏重的是对本质层次的分析,及对生产关系的分析;而西方经济学则偏重的是对经济运行层次的分析,及对微观与宏观经济运行中各种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当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会涉及经济运行,但他的重点是分析生产关系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和调整;西方经济学也会涉及经济制度的分析,但他是把资本主义作为永恒的社会制度而分析其具体体制的。

 

研究方向不同

马是研究资本在整个社会生产中以利润最大化为流通方向的整个流通过程,着重考虑的是资本的再分配问题

西是研究供求关系厂商营销策略啊之类的就是如何在市场经济中赚钱的问题。

两者都是对经济现象规律的正确总结和真理性概括。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 

经济学的英语Economics是由希腊文οκος [oikos]而来,意思是家庭、家族、财产权(family, household, estate)以及νόμος [nomos], 或法律(custom, law)组成,从逐字上来看是指家族管理household management)或是政府的管理。 

经济学的起源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在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观点是:政治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三位一体,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在《伦理学与经济学》说道: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科曾经认为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

[编辑]

经济学分类

·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宏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 从历史发展来看:家庭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 从政府参与经济发展的方式看: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 经济的主体来看:政府经济(又称公共经济或公共部门经济)、非政府经济(包括企业经济等)。 

· 从经济的研究对象来看:金融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等。 

经济学研究对象[1]

  由于经济思想和学说受社会、历史、阶级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必然随着历史时代的更迭而发生变化。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其研究对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8种。 

  财富说。 

  财富说是一种年代最早、历史最长,持有人数最多的经济学对象理论。^A古希腊罗马学者的经济思想.到新古典经济学以前的多数经济学家都有这种对象理论。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通篇都是研究家庭财富及其增长问胚。重商主义者对研究财富的热情,超过了他们的先辈。他们以财富为中心研究了财富的形式(金银)、产生(流通领域)和增长途径(开采金银和对外贸易)等问题。 

  古典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对象也多为财富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著作中,把如何增加国家税收,如何增加国家财富作为研究对象,在他的(赋税论)中提出了"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是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以及财富增长之道的。大卫-李嘉图遵循斯密的财富对象理论,但特别重视财富的分配问题,他把财富的分配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也指出,政治经挤学是"阐明财富怎样生产分配消费"的科学。据此,他把政治经济学分成生产、分配和消费三大部分加以论述,创立了三分法。詹姆士·穆勒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纲要)中,继承和发挥了萨伊的三分法,提出了四分法对象论,即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研究财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一般原理。 

  2历史或制度说。 

  十九世纪德国历史学派作为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反对者,在经济研究中始终将历史放到极端重要的地位,并且坚持以民族国家为中心来建立经崭学。十九世纪初亚当·穆勒认为,政治经济学有两重目的:既求个人利益的极大满足,又使整个民族大家庭得以加强,并且后者是主要的。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提出了国家经济学与世界主义经济学相对立。他认为国家经济学是代表经济落后国家利益的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落后国家的富强之道。世界主义经济学是代表经济上先进国家的利益的经济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经济。历史学派创始人罗雪尔指出,国民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是一门论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诸规律的科学,经济学应与法律、国家、宗教等学科密切相关,并以他们为基础。希尔德布兰德声称,经济学应该产生一种文化史的经济史,并与历史的其他分支和统计学密切相关。新历史学派代表施穆勒进一步区分了国民经济学和国家经济学,认为国民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国民经济,国家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的组织结构及其经济职能。美国制度学派把制度当作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动力,并以注重制度研究为根本特征。美国制度学者凡勃仑认为,经济学应该研究制度的起源、演变对相应社会经济关系的作用。康芒斯则直接把自己的著作取名为(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经济学是一种关于集体行动(风俗、家庭、公司、国家等)在控制个人行动方面所起的作用的理论。 

  3人的欲望及其满足说。 

  西斯蒙第罗雪尔都曾提到过经济学研究的是""。但他们所讲的人的概念比较含糊。 

  主观经济学派的先驱者马斯夏在(经济和谐)中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并解释说,"欲望、努力、满足,这就是经济观点中的人"。奥地利的门格尔则明确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人的欲望及其满足。他把经济学分为应用经济学、历史统计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他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中指出,理论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为满足其欲望而展开其预筹活动的条件。庞巴维克维塞尔依然都把人的欲望及其满足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杰文斯也指出,经济学为人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学。 

  4人与财富综合说。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是财富科学的说法遭到异议,研究人的定义难以自圆其说的情况下,综合了各种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经济学一方面是一种研究财富的科学,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研究人的学科的一部分。 

  5人类选择行为说。 

  1932年,罗宾斯总结许多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学概念的共同实质,在<论经济科学的性质与意义>中,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经济学定义:"经济学是 门研究目的与具有可供选择的用途的稀少手段之间关系的人类行为科学"。这就说明了,经济学的产生就在于人类无尽的欲望与物品稀少性的矛盾。希克斯<价值与资本>中,也更为明确地显示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选择的科学。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也写道,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的科学。 

  6宏观经济行为说。 

  宏观经济行为说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代表。凯恩斯革命以前的经济学多是分析微观经济行为.如研究单个消费品、个别市场或个别企业、个别行业的经济行为,多属微观经济学的内容。而凯恩斯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从微观经济行为分析转向宏观经济行为分析凯恩斯强调的是国民收入、总就业、总需求总供给等总量研究,着重强调的"是整个经济体系,如何使该体系中之全部资源达到最适度就业"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7微观经济行为与宏观研究合流说。 

  为弥补凯恩斯经济学只着重宏观经济分析,忽视微观经济分析的缺陷,当代一些经济学家,把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结台起来。他们以稀缺法则为起点.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微观经济学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因为资源是稀缺的.要对稀缺的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以资源利用为研究对象,因为在资源配置中会有资源的不台理利用,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问题,对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就需要国家干预。而资源配置和利用又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模式和方式,这就涉及到经济体制问题。当代不少经济学者主张建立混合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既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自由市场经济,又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宏观控制的经济。综上所述,经济学的定义应该是研究在一定经济体制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该定义涉及四个问题:一是稀缺资源,这是经济学产生的基础和研究的出发点;二是资源配置,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是资源利用,属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是经济体制,因为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涉及到经济体制问题。 

  8广义对象说。 

  广义对象论有两种观点:(1)横向分析法。该观点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理论、经济问题、经济政策的科学。它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经济理论、经济问题、经济政策三个方面。(2)纵横分析法。该观点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六个方面,即渊源、流派、理论、方法、问题、政策。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成果

 

http://www.sina.com.cn 2006010606:00 光明网

 

  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怎样合理借鉴现代经济学成果,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日前,在由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组织召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系"座谈会上,高鸿业、胡代光、程恩富、杨圣明等经济学界知名学者先后发言(或提交书面材料),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现将部分与会者的发言摘登如下:

 

 

 

 

 

 

 

  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中国经济学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道路?

  中国经济学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道路?我认为,中国经济学应该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结合起来的道路。理由如下:第一,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西方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二者虽然存在着原则性的差异,然而,却在市场经济这一点上具有很多的共同之处。第二,邓小平的贡献之一便是指出市场经济不过是管理经济的一种手段或方法。既然是一种方法,社会主义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而我国目前所做的正是如此。第三,作为一种方法,在使用它时必须受到某种理论的指导,才能取得有利于人民的效果。例如,火药是瞬间取得大量能量的一种方法。在和平理论的指导下,它可以用于开矿和道路修建;而在战争理论的指导下,它也可以被用于制造杀人武器,二者的结果是迥然不同的。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所以市场经济的管理方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四,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西方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又是西方市场管理的经验总结。对于前者我们当然应该加以摒弃,但是对后者总结出的方法,我们却可以加以借鉴和吸收。当然,管理方法的借鉴和吸收也必须考虑到国情的差别。经验总结并不能完全脱离理论指导,这就是为什么必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又一原因。第五,作为方法的西方经济学未必在逻辑上都是正确的。很多例子都表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有不当之处。第六,在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不是信奉马克思经济学,便是信奉西方经济学。即使从这一表面现象来看,二者都有其生命力和价值,从而,结合二者是有必要的。

  胡代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西方经济学就整体而论岂可照抄照搬 

  当前,国外许多学者认为:"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最本质的特点是其不能成为像物理学或天文学那样的'真科学'"。即是就整体而言,经济学并未成为或等同于自然科学,它不是超政治的,或超阶级性的学科,它代表着一种意识形态。诚如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JamesTobin)所说:"经济学是一门渊博的学科,人们总是喜欢说它是一门科学。但是由于它的题材,它是与政策、政治和意识形态密切联系。这是双向的关系。诚如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在哈佛大学告诉我们当时那些研究生的,经济学是由于对现实世界的关心并出于对意识形态的热忱和挑战而得到其活力和启发,否则它就会是干巴巴的无效果的研究"(《哈佛大学校友会通讯》,1990年,第5页)。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也肯定:"意识形态是普遍存在的,不限于哪个阶级";"马克思认为,'意识'依赖于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这一见解是解释'阶级意识'发展方面的一项重要贡献"(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50、52页)。所以,国外学者对他们的经济学是否像自然科学那样为"真科学"正提出各种疑问和进行论辩。可是,国内有些人却奇怪地力图淡化政治和淡化意识形态,视西方经济学整体属于超阶级性的而照抄照搬。他们甚至宣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退出中国各级学校的讲台。这样的观点正是我们必须注意警惕并应切实加以正确引导的。我赞同一代宗师陈岱孙教授所指出的:"西方经济学无论如何,是植根于西方国家、社会经济的产物。中国的实际在种种方面和西方实际大不相同。要借鉴、利用西方经济学一些理论分析解决中国今日面临的经济问题,我们不但要排除其在本国实践上已证明为谬误者,即使对在其本土已证明有成功经验者,我们也得详察其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经济学动态》,1995年第11期,第6页)。

  张维达(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不能用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经济学科门类包括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既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有西方经济学或叫西方政治经济学。现在我国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院系开设的政治经济学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政治经济学称为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简称政治经济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获得了很大丰富和发展。这反映了我国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的不断探索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但有的学校开设政治经济学课程,主张在教学内容上或教材建设上不断向西方经济学相融合,是值得商讨的。

  有的同志主张经济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基础上的一门派生形态课程,与比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课程相并列。我认为,把政治经济学置于派生形态课程是不合适的。正如我国有的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政治经济学就是经济学,或者简称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经济学科课程体系中的基础理论课程,如果视为派生形态课程,无异于放弃指导地位。

  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是与时俱进和不断发展的。中国经济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仍然滞后于实践,还要积极探索和不断发展。然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动摇其指导地位,更不能用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何干强(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产条件出发,公正无私地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讲求实事求是。它以做出开创性贡献的马克思的名字命名,但是,不应当狭隘地把它理解为属于个人的经济思想,而应当充分认识,它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人类科学思想发展的结晶,对现实有"抓住根本"的深刻解释力,并能指导当代的实践。科学之树常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强大生命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经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脉相承。我国历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做出的贡献,也是这种生命力的充分显示。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西方思潮的冲击,存在着一种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基本原理束之高阁或当作"传统经济学"而冷落的倾向;在有些高校,有关的课程种类及其课时被大幅度削减;有些高校经济学门类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内容。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科学,它终将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上述现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得到纠正。

  程恩富(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应当有扬有弃地科学继承已有成果

  有的论著认为,马克思经济学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本质或根本经济制度的本质,而西方经济学科学地揭示了市场经济的本质,因而从分析市场经济来说,应当"以西方经济学为体",这是不准确的。

  必须认识到,即使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相比,也是马克思经济学全面科学地揭示了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质、运行规律和主要机制;即使与新老凯恩斯主义的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相比,也是后马克思的现代政治经济学较全面科学地揭示了多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质、运行规律和主要机制,尽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在继续发展和创新。

  既然世界的现代经济学或现代政治经济学包括了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和现代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那么,要繁荣与发展中国的理论经济学,应"继承现有成果,面对中国现实"。有扬有弃地科学继承已有成果,既包括现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包括现代西方的各种经济学流派。中国的问题还要用中国的经济理论来解释,同时,中国的经济理论又要面对中国的现实来求发展。繁荣与发展理论经济学,需要创立不同的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部也应形成不同的学派,学派的形成是学术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加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或左翼经济理论的研究,必须加大翻译和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或左翼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如日本和韩国的社会经济学,美国的激进政治经济学,俄罗斯的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法国的调节学派,以及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激进政治经济学。

  张薰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可以指导应用经济学创新

  马克思学说的基本原理在于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所用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即从社会发展的物质内容(生产力)出发,到它的社会形式(生产关系),以及形式的形式(上层建筑)三者之间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辩证联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侧重阐述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但是,有的教科书未深入分析生产力,也就难以科学地说明经济规律。如果教科书全面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克服了教条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应用于实践,就形成科学的应用经济学。

  比如,在生产力经济学中,可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阐述生产力自身在各方面的应用。例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科学技术如何成为首要生产力(或称第一生产力),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现在发展为产业集聚的综合生产力),物流与信息化的作用(现在发展为第三产业对发展生产力的巨大作用)等等,这方面论著很多。

  又如,在企业经济学中,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当然以发展生产力为物质内容。企业的形式与发展首先就是节约生产费用以提高生产力。具体历史形式就是从手工作坊到手工工场,到机器大工厂。这在《资本论》第一卷已作说明。其次才是流通费用(即所谓交易费用)的节约问题,这在第二卷中也有论述。

  张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中国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指导地位既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形成的,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所要求的。当然,有两点需要强调:其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其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不是要坚持其中的某一个具体的观点或结论,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论原则,并以此为指导,对原有的理论进行检验、补充和发展,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同时,中国经济学的繁荣和发展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应当允许并鼓励理论的创新和不同学派的并存与发展。但是,作为一种主流的经济学理论,它必须反映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基本价值观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当代中国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的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坚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借鉴并广泛吸收西方经济学以及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

  吴宣恭(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全面系统学习 

  马克思、恩格斯长期研究各种社会经济形态,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他们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提出全面、系统而深刻的理论,科学揭示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则在不同时期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宝贵的理论。它们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源泉。结合当今我国和世界的实际,认真钻研这些丰富的理论典藏,是深入领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科学掌握市场经济规律,有效建设社会主义并在理论上继续前进的重要途径。前一阶段,理论界有一种浮躁风气,不愿花力气潜心攻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片面理解"与时俱进",反而以"过时论"和"反教条"自我辩解,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显示和理论队伍的成长。现在,必须纠正这种割裂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的偏向,组织和支持理论工作者加强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全面系统学习,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光辉。

 

 

 

首页 >> 学术与争鸣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也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作者:郑兴碧

来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来源日期:2007-6-4

本站发布时间:2007-6-4 11:28:17

阅读量:866

    刘国光教授在《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期发表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被削弱和被边缘化"感到忧虑,并分析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经济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经济学教学是意识形态教育还是分析工具教育、经济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指导等问题,作了广泛的论述。刘国光教授始终强调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的确令人钦佩。我以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强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我对刘国光教授"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中的个别提法,也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就此谈点自己的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

 

    我们所说的西方经济学是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或资产阶级经济学。从根本上说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是没有区别的。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蒙克莱田,他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以"政治经济学"为书名,目的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范围,涉及到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以后,"政治经济学"一词逐渐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可见,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经济学就是经济学。经济学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包括经济学的所有派别或流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有区别的,但是我认为刘国光教授的"把西方经济学专指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合适"的提法不够准确。他说:"习惯上我们讲的西方经济学是指非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所以我们把西方经济学专指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合适些。"[1] 这种说法之所以不够妥当,是因为这种划分不够明确,不科学。我们不能因为两个事物有区别,就说这两个事物是一正一反,一黑一白。他们之间会有某些交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虽然有别于西方经济学,但不能说西方经济学都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看他是否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研究。西方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演变出一些流派,他们的观点和理论有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有相似或相同之处,但又不能把他们归为马克思主义,说他们是非马克思主义也不妥当。20世纪初开始,在西方出现了许多以重新阐释和补充马克思主义自居的流派,从法兰克福学派到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等等,如果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标准来衡量,他们都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因为他们在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上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是有明显不同的;但是把他们归为非马克思主义也不恰当,他们在理论上所作的积极的探索,可以理解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运用,甚至是必要的补充和发展,因而不应把他们视为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异端"或者非马克思主义。比如20世纪70年代英、美等国迅速兴起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西方经济学界中的一个独特学派,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罗默对阶级和剥削问题的研究最为详细,他认为,在既定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初始财产权的条件下,人们的阶级地位取决于自己的最优化的行为:有产者由于有资本可以雇工剥削,从而成为剥削阶级,这是优化行为;无产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维持生计,成为被剥削阶级,这也是他们的优化行为。他还指出,阶级和剥削的概念并不主要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与财产权也密切相关,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根源是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剥削归根到底是由财产关系决定的。据此,他还引申出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剥削的结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从理论上说,不存在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从而废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但在这种社会中,人们因劳动技能的高低不同,因本人或家庭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导致的机会和收入的差别等,都会造成剥削。他明确地认为,剥削并不都是坏事,从实证的即技术的角度来说,剥削有时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因为在现实的社会中剥削与激励往往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消灭剥削的同时也可能消灭某些激励因素。这种剥削是"社会必要剥削",过早地、人为地消灭它,只能使各个社会集团的利益都受到损害。我们可以看到,罗默对剥削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他甚至说"剥削"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因此不能将他们归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但也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为非马克思主义,因为就他们的研究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来看,它又有马克思主义的成分。他们的研究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是:1、经验理论,主要探讨历史唯物主义、 阶级斗争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分析;2、规范理论或道德理论,主要研究公正和伦理的问题,如异化、剥削等;3、方法论,主要阐述功能解释、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原则以及博弈论等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运用。

 

    由上所说,西方经济学范围是很广的,其流派众多,观点、理论也不尽相同,把他们都说成是非马克思主义显然是不妥的。况且,我们已经习惯并一直沿用"西方经济学"这一提法,也就没有必要用"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取代之。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着许多质的区别。

 

    其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全部理论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而西方经济学则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是主观价值论,即:商品的价值存在及其大小是由其消费主体决定的,即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决定的。比如说,一个人渴了,那么街边卖的水对他就是有价值的;相反的,另一个路过的人刚喝完许多水,街边卖的那些水对他而言就是没有价值的。而价格的高低就由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主观评价来决定。而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来,商品价格不外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值量的多少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它是客观的,不是人们的心理感受所决定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相互矛盾的,在完全不同的两种意识形态下产生的理论也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引起的。人们心理上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引起消费需求不足,人们心理上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造成投资不足,人们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规律"影响利息率,从而影响投资。根据"心理规律"推演出来的结论也不用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加以检验,即使检验的结果是"理论"严重偏离实际,那也是你忽略了其他因素,并不是"心理规律"有问题。而根据马克思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一方面要加快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重对工人的剥削,使得生产能够迅速发展,而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却相对下降,从而导致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尖锐化,经济危机便不可避免。

 

    其二,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的看法是不同的。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它研究资源配置的方式,以及如何才能使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和最充分的利用。与此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德文第一版序言中明确地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2]

 

    其三,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层次是不同的。一般说来,西方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现象的表层描述和分析。根据萨缪尔森的规定,其首要任务是对生产、失业、价格和类似的现象加以描述、分析、解释,并把这些现象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分析。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它研究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研究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特别是注重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它建立的各种经济范畴都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可能交叉。偏重经济运行分析的西方经济学,也会涉及经济制度的分析,但它把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永恒的前提去分析市场经济运行的具体体制和方式,从总体上说它着重研究的是微观和宏观经济运行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偏重于生产关系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分析经济运行,但它对经济运行分析的重点是各种生产关系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和调整。

 

    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对象,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寻求改变这种生产关系的动力和掘墓人,阐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而大多数西方经济学派以市场经济的运行为对象,通过对各种经济现象的分析,目的是论证资本主义市场制度是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制度,是完美的永恒的制度。从这一点上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水火不容的。

 

    其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都总结经济规律,但是由于研究的目的不同,他们揭示的经济规律也大不相同。根据马克思的分析,经济运动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同其他自然规律一样,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意味着,人们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前提是认识客观的经济规律。我们通常说的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就是说人们能够认识经济规律,并利用它来为人们服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分析的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揭示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变动的规律。比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价值规律;市场竞争等各种市场经济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按比例发展规律。根据这个任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和教学关注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关注资本积累理论所揭示的剥夺者最终被剥夺的历史趋势;关注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矛盾;关注平均利润率下降理论揭示的资本过剩和生产过剩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周期性危机;关注剩余价值分割理论揭示的不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关注资本主义总过程理论描述的信用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危机分析等等。

 

    西方经济学在分析市场经济的运行时,也总结了许多规律,比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规模收益变动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等。他们通常把人的主观心理活动作为"经济规律",所谓规律也常常是在一些严格的假设条件下推论出来的,至于这些"严格条件"是不是符合实际的经济情况,可以不管。比如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条件就是生产技术不变,只有一种可变要素,其他要素的数量都不变,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在这样的条件下,这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才是递减的。试问,哪个企业会这样进行生产呢?如果前提条件不存在,结论又有什么意义!

 

    二、正确对待西方经济理论

 

    西方经济学本质上是西方发达国家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西方经济学在阶级性、意识形态、价值判断、历史观、研究对象等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根本不同,这决定了根本不能用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的经济建设不能以西方经济学为指导。

 

    有人认为,西方经济学是专门研究市场经济的理论,而我国现在要进行市场化的改革,就要以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甚至说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应当看到,从来不存在纯粹的或抽象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总是与特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种不顾我国的国情和实际,试图用所谓"市场经济一般"、"资本一般"、"股份制一般"、"现代企业制度一般"之类的说法,来"规范"或评判我国经济体制的做法,是违背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不同基本经济制度下的市场运行机制有共同之处,但又各有特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应当在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前提下,研究和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创造性地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而不是照抄照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部运行机制。这就决定了根本不能用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应该说,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市场经济运行方面确实是有所作为的,不承认这一点也是不客观的,他们对市场运行的规律和管理的经验总结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在学习和借鉴时应该明确的一点是,我们是把它作为一种方法来学习。作为一种方法,在使用它时必须受到某种理论的指导,才能取得有利的效果。例如,先进的技术是一种方法,它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用于制造武器,伤害人类。在和平理论的指导下,它可以用于生产建设,创造物质财富;而在战争理论的指导下,它也可以被用于制造杀人武器,二者的结果是迥然不同的。所以我们在借鉴西方经济学对我们有利的方法的时候,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下,科学地吸收和借鉴,而不是不加辨别地照抄照搬。

 

    在正确对待西方经济理论的问题上,马克思为我们作出了最好的表率,他不是一概否定也不是全盘照收,而是批判地吸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身就是在吸收西方经济学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年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潜心研读了当时西方经济学的一切成果,以至于把图书馆的地面踩出了两个坑。马克思正是在广泛吸取西方经济学精华的基础上,才看出了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批判地吸收了古典经济学的精华,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我国改革开放的设计者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强调既要吸收国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同时又坚决反对全盘西化或西式教条主义。他说:"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3](P123)。 他对当时出现的某些倾向提出了批评:"现在有些同志对于西方各种哲学的、经济学的、社会政治的和文学艺术的思潮,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而是一窝蜂地盲目推崇"。[3](P44)

 

    1983年,我国研究西方经济学的权威学者、北京大学的陈岱孙教授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一文中,曾对西方经济学及其作用进行过具体分析,着重阐明了以下几个观点:第一,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我们的社会经济制度根本不同,从而,西方经济学作为一个整个体系,不能成为我们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第二,"我们又要认识到,在若干具体的经济问题的分析方面,它确有可供我们参考、借鉴之处";第三,"由于制度上的根本差异,甚至在一些具体的、技术的政策问题上,我们也不能搬套西方的某些经济政策和措施";第四,"对外国经济学'内容'的取舍,既涉及本质问题,又涉及技术问题","根本的原则应该是,以我为主,以符合国情为主"。他特别提醒人们,"不应该忽略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现代化经济建设,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经济建设,而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化经济建设"。所以,"我们既要承认外国经济学,在其近年的发展中,在其推理分析、测算技术、管理手段等等方面有若干值得参考借鉴之处,又不要盲目推崇,全盘搬套。"[4] 若干年后陈岱孙又再次提出,"西方经济学无论如何,是植根于西方国家、社会经济的产物。中国的实际在种种方面和西方实际大不相同。要借鉴、利用西方经济学一些理论分析解决中国今日面临的经济问题,我们不但要排除其在本国实践上已证明为谬误者,即使对在其本土已证明有成功经验者,我们也得详察其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5] 同时,陈岱孙教授也指出:"作为一个整个理论体系,现代西方经济学不能成为我们研究、制定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却不等于说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地方。在若干主要方面,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于促进我们经济建设现代化是有用的。"[4] 陈岱孙教授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对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首先我们要有博大的胸怀,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而不是一提到西方就盲目排斥,一提到资本主义就要一棍子打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学习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哪怕它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条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更需要积极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对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也是这样。但是,学习和借鉴不能脱离我国国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决不能把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制度的思想理论整体照搬过来,对于其中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理论,也要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分析借鉴和吸收,使其成为能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而不相抵触的有益成分,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要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创举,是别的国家没有的,因此,它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比如,我们目前遇到的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社会治安以及失业问题等。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是怨天尤人,互相指责,还是深入研究,齐心协力解决问题呢?答案不言自明。我想,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不能全部归咎于西方经济学。如果经济改革出现了问题,就怪罪于西方经济学,就要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这恐怕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做法。我们不能无视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这里边有很大的成分是我们正确运用了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市场经济运行的理论的结果。我们所要借鉴的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是他们的方法、工具,而不是它的意识形态。这些方法和工具就像一把双面刃,用它来于什么,用得怎么样,取决于用它的人,不能说用得不好,刀割了手,就是刀不好,就把刀扔了。所以,西方经济学不仅要学,而且要更加深入地学,不仅为了它有益于我们的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辨别其中不利的一面。如果我们对它的了解只是皮毛,或知之甚少,又何谈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批判地吸收呢!

 

    坦率地说,今天我们改革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由于学习了太多的西方经济学,恰恰是由于学习得太少了。就拿我国的医疗改革为例,在"西方经济学"大行其道的许多西方国家,按说应该遍地私有化了吧,但是它们却拥有大量的国有医院,政府也实施了大量的福利项目,为穷人和老人提供医疗服务。而我国医疗改革的过程中,却不适当地把医院大量推向市场,还以为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结果中国成为世界上医疗服务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其实,最基本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医疗服务具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需求弹性小的现象,所以不宜市场化。那么,出现这样的问题,究竟是因为西方经济学学得太多了,还是因为只学了一点皮毛呢?

 

    其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不同,不存在竞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作为指导思想的,它不能解决具体的经济问题,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不行了",因为没有一种理论是万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问题,解释具体的经济问题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职责所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揭示的是社会形态和人类历史进程演变的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前景。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先进性所在。马克思主义回答了"人类社会演化和社会变革的一般规律",但没有回答的是,在一个社会形态处于稳定时期的状态下经济运行的具体细节。而西方经济学恰恰关注的就是这些经济运行的具体问题。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下,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解决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问题完全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

 

    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学习借鉴西方经济理论,是没有意义的;一概否定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自以为是,要重新创立一套市场经济的理论,不仅没有必要,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也是有害的。因为,如果排斥西方经济学,完全依靠在实践中摸索,再慢慢地总结出一套理论的话,我们或许要走多少弯路,要重复多少错误呢。因此,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下,更多地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吸取西方经济学的精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工作者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哪个更接近真理?

这个问题深了。瞎说几句。

"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然而,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许多不同的真理定义一直被广泛争论。许多与真理定义相关的主题同样无法获得共识。什么能被适当地称为真或假?什么检验能够确立真理?我们如何认识真理?真理,如果存在的话,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相对的还是绝对的?真理,作为一个概念,有严格的定义吗,抑或其定义的模糊无可避免?"(摘自维基百科)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其实也是西方经济学的一部分,只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资本主义社会罢了。西方的经济学学派很多,许多观点都不相同甚至完全对立。以什么标准评判哪个理论是更接近于事实的?由谁来判断?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个人认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分析在剩余价值、再生产、经济危机等许多方面都是逻辑正确且有价值的。但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缺乏实际可行性的。

而所谓的西方经济学也是在不同阶段给出了不那么激进的改良方案,至今看来是相对成功的。

打个比方,有人不舒服,医生发现了肿瘤,有的建议切除,有的建议化疗。但是建议的切除方案是没有经过临床验证的,就被拿来当圣经,结果。。。。采取化疗的保守者虽然还不能完全消除肿瘤,但不断临床看效果、试验不同的药剂,结果控制住了肿瘤的扩散。

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实际上后者不更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理念么?

 

马克思也是西方的,其经济学也是舶来品,当然也是西方经济学。

将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分开说,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這個條目似乎不夠客觀。本條目似乎堅定地贊同馬克思主義

但目前仍不能有足夠的証据証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有什么錯誤

路德維希米塞斯不是說過:

"因為經濟計算問題注定了社會主義的政府永遠無法正确的計算复雜万分的經濟体系,由于失去了价格机制,社會主義政府根本無從得知市場需求的情報,而隨之而來的必然是計划的失敗和經濟的徹底崩潰。"

事實不是也已經証明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錯誤嗎?

任何市場經濟仍然要不斷地和周期性經濟危机作斗爭,而解決的方法仍然是要不斷地加強政府調控,即對經濟進行計划。

要如何不斷地加強政府調控呢?不斷地加強政府調控就很可能導致國家越發獨裁,同時還會導致很多新的問題。再說西方的民主國家不是靠自由經濟加上微弱的政府調控也解決了經濟危机嗎?

同意,這個條目跟本就是中國官方對於馬克斯思想的解讀,所謂「勞動二重性」似乎根本是中共自己發明出的玩意?哪有人這樣解釋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的?

 

勞動二重性是馬克思發明的。本人經過多年學習,發現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漏洞百出。其實馬克思在其著作中很少使用例子來證明其學說,更不像其他經濟學家用嚴密的數學分析,只是武斷下一些莫名其妙的結論。玩弄文字遊戲。所謂"一道槽"是說:馬克思是在先入為主地懷著對"資本主義"的深惡痛絕中,在仇恨情緒下,歷經多年,咬牙切齒,用雙腳在大英博物館中磨出了一道槽。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因為馬克思窮得買不起大衣,在大英博物館中瑟瑟發抖,用雙腳取暖時磨出來的。總之,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是在個人情緒的作用下創造出來的,他自己也宣稱自己的學說是"'無產階級'的理論武器",因此,它并不是一個客觀描述經濟運行規律的科學理論,而是一種政治工具,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完全違背了科學研究的客觀原則(馬克思極力否認存在客觀的哲學、經濟學、政治學,認為都是具有階級性的──馬克思宣稱的唯物主義,在這幾個學問上就倒向了唯心主義,更看出其虛假),它更像是政治學而不是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恩格斯19世紀工人運動實踐基礎上而創立的理論体系。馬克思主義主要以唯物主義角度所編寫而成。

馬克思主義理論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

分別是馬克思、恩格斯受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創立的。

馬克思主義及大部份馬克思主義的流派都有以下的觀點:

· 資本主義是建立在資本家無產階級剝削(資本家以獲取無產階級的剩余价值的方式獲得利潤)。 

認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會對生產力產生回饋作用,生產關系一定會去适應生產力的發展。

· 認為生產關系是主宰著人類階級組成的因素。 

· 認為社會關系在歷史上是隨物質條件而變化的。 

· 認為基于不同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的階級斗爭是歷史推進的重要因素

· 在歷史的進程當中,舊有的階級制度將會解体并被新的体系(以所有人的利益為先的体系)所取代。 

· 人類社會最后必然走向共產主義歷史唯物主義)。 

影響

馬克思主義被世界各國的共產党工人党列為理論基礎,但在實踐發展過程中,產生許多不同的流派,產生激烈的爭執,導致多次分裂。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對理論的解釋也有變化。致使各派別的理論發展產生相當大的區別,尤其是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理論的党執掌政權后,就會宣布自己的派別為正統。當前世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詮釋仍然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但一致的看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對20世紀的世界影響最大的一种理論。

但是,針對馬克思主義在各個社會科學領域的實際產生過程和實際地位,有不同的意見。如經濟學家熊彼特就認為,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貢獻是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社會學"体系。并否認唯物主義在其經濟學──社會學体系中的實際作用,認為馬克思的哲學主要只是黑格爾哲學的照抄。認為"經濟史觀"并非"經濟動因歷史觀",也非像馬克思本人所認為的"唯物史觀"。

 

 

 

洋财百科Wiki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最新历史版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念大全

庸俗政治经济学: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代表人物萨伊(法国)、马尔萨斯(英国)。该学派宣扬阶级调和,掩盖利润的真正来源,否认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体制)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该社会的——生产力、上层建筑(注意:不联系经济基础)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分为两类:一是没有经过人们加工的自然界物质,如矿藏;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原材料,如棉花、钢铁等。

 

劳动价值论:(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3)、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4)、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利润完全来自劳动吗?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

3、产品分配形式。 
  客观经济条件: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一般情况下又可以称为生产关系。相对于生产力而言称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称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等。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其中政治上层建筑中的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社会形态: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形态、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观念形态的统一体。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以W表示。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商品拜物教:在私有制社会中,商品生产者把商品神秘化,把商品当做神一样来进行崇拜。 
  使用价值:物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 
  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简单商品经济:又称为小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即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以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产品经济: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形式。整个社会是一个生产单位和分配单位,生产不再借助交换来进行。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本身的需要。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货币流通速度: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周转次数。如:1元货币1月内平均执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职能,就起了4元货币的作用。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则越多。 
  价值实体:商品中凝结的人类抽象劳动。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对于任何劳动支出来说都是同质的,它们不存在差别。 
  价值形成过程:抽象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凝结成价值的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 
  市场机制: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竞争、供求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自发挥功能,由共同发挥作用的有机联系。 
  价值形式: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一种商品的价值不能由该商品自身来表现,而是在同另一种商品交换时,在所交换的商品上表现出来。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的发展而发展,在历史上曾依次出现过四种形式:(1)简单价值形式;(2)扩大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价值形式。 
  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 
  交换价值: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背后的本质内容。 
  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由资本积累而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更侧重于生产资料的扩大。 
  相对过剩人口: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这部分劳动力的使用不能给资本带来平均的剩余价值。 
  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超额剩余价值:也称"额外剩余价值"。因个别商品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最先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生产同种商品的其他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商品按照社会价值出售,资本家就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当企业普遍都采用先进技术时,超额剩余价值也随之消失。另一些使用最新生产技术和方法的资本家,又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就是相对剩余价值。 
  帝国主义:也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第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和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垄断统治。 
  纯粹流通费用: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即纯粹由商品买卖引起的费用,包括广告、通信、店员工资和商业机构的日常开支等。这种非生产性费用不增加商品的价值。在商品流通中的必要的运输、保管和包装支出,不属于纯粹流通费用的范畴,它们能增加商品的价值。如果纯粹流通费用的增长超过正常需要,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如商品的分类、包装、保管、运输等费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中的继续而支付的费用。 
  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以本国总公司为基点,通过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从事跨越国界的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的企业。 
  股份合作制:劳动者的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企业的劳动者同时也是所有者;资金用股份制形式筹集,企业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企业由职工民主管理,厂长、经理由民主选举产生。 
  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它的出现,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上,一般等价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担,随着社会的进步,黄金和白银成了最适合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的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在长期的商品交换中,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以G表示。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标准:货币的单位及其等份。 
  通货膨胀: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超过了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的程度用通货膨胀率来表示。在一定时期内通货膨胀可以增加一部分需求,从而刺激生产,出现经济的虚假繁荣,但通过增发货币所增加的需求不是真正的需求,没有相应的商品保证,不能根本解决生产和需要的矛盾。高通货膨胀率不仅会打乱经济秩序,而且会危害社会安定。 
  通货紧缩: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少于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下跌、纸币增值的经济现象。主要表现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 
  货币的支付手段:是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而产生的,卖者先向买者提供商品,卖者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向卖者支付所购商品的货款。这一职能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加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物化劳动:指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消耗,生产资料是过去劳动的产物,在其中有人类劳动的凝结,这种劳动同物(产品)结合在一起,故称为物化劳动。 
  活劳动:指劳动过程中劳动力的 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剩余价值率: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年剩余价值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M'=M/v=m'nn为资本的年周转次数)。 
  固定资本磨损: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有形磨损也称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及自然力作用而形成的磨损。有形磨损与价值规律无关,而与自然规律有关。无形磨损也称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包括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明高性能新设备而使原固定资本贬值。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与价值规律有关。 
  利润率:剩余价值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P'==m/c+v。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在数值上绝对小于剩余价值率。 
  资本:能够在运动中增殖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增殖表现为获取剩余价值。它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运动中使其自身的价值不断增殖,构成了资本最一般的属性和特征。 
  价格标准:为了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格,货币必须以固定的计量单位作为标准。由国家规定的用以衡量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及其等分,称为价格标准。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以货币来表现的工资叫做名义工资,以这些货币所能实际买到的生活资料的数量来计算的工资,叫做实际工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工资,而是同一工资的两个侧面。 
  不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故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 
  劳动强度:劳动的繁重和紧张程度。劳动强度不同,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消耗也就有差别,劳动强度高,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多,反之,则少。 
  资本积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或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聚: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其总额的一种形式,是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 
  资本集中: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资本集中是扩大单个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在现实上往往采取股份制的形式。 
  资本技术构成: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即构成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力的数量之间的比率。这种比率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 
  资本价值构成:资本在价值形态方面的构成,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公式为CV。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公式为CV。 
  相对工资:工人新创造的价值(v+m)中,工人所占份额和资本家所占份额相比较的工资。 
  产业资本:指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即投在工业、农业、矿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方面的资本。 
  流通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循环中的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 
  资本周转时间:资本的循环如果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时,就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就是周转时间,它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价格:商品的生产成本加上平均利润而形成的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市场价格将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这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动,而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社会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等于商品价值总额。 
  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服务贸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服务贸易是指一国以提供直接服务活动形式满足另一国某种需要以取得报酬的活动。广义的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活劳动,也包括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直接接触下交易的无形活动。服务贸易一般情况下都是指广义的。 
  超额利润: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由于个别资本家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超额利润也是由工人创造的,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商品所有权规律:各个商品生产者对自己的商品具有所有权,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占有别人的商品。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资本家通过劳动力的买卖,占有了工人生产的全部产品及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 
  商品生产过程的实质: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社会关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和重复得以维修、更新和发展。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 
  有机构成提高的原因: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 
  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单个资本的增大。 
  有机构成提高的的表现:CV小(相对来说)。 
  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利润率下降,但利润额增大。 
  劳动耗费:生产商品中的实际耗费,包括物化劳动耗费和活劳动耗费两部分,相当于商品的价值C+V+M) 
  资本耗费:生产商品所耗费的资本量,即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相当于生产成本,是生产费用。劳动耗费和资本耗费是两个不同的涵义,两者在量上也不相等,劳动耗费大于资本耗费,大于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所用资本:即预付资本,资本家为榨取剩余价值而预先垫支的货币资本,在量上包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全部资本。 
  所费资本:生产商品中耗费的资本量,包括耗费的不变资本和耗费的可变资本之和,在量上相当于生产成本。 
  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根源来自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这里的过剩不是绝对过剩,只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而言的,是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借贷资本:从职能资本运动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职能资本: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实际发挥了职能作用的资本。在内容上职能资本主要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产业资本生产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实现剩余价值。职能资本所获得的利润,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通常情况下,只有职能资本才能获得平均利润,而非职能资本(如借贷资本)所获得的收益(利息)则小于平均利润。 
  级差地租: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或对土地投资的收益差异所形成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丰度(肥沃度)或地理位置不同,以及对同一块土地连续投资的收益差别。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经营垄断。级差地租的形式可分为级差地租第一形态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绝对地租: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它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垄断。其来源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土地价格:土地出售时的价格,实质是资本化的地租。土地没有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但掌握土地的所有权就可以定期取得土地收入,如同把资金存入银行取得利息一样,所以土地可以买卖并有了价格。土地价格与地租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即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租金:农业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向土地的所有者缴纳的全部货币额。租金中除地租外,还包括土地上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利息,并可能包括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和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 
  股票: 股份公司发给股东证明其所入股份并有权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书面凭证。是可以作为买卖对象或抵押品的有价证券。股票持有人是公司的股东,股票收益既包括股东的股息、红利收入,还包括因股票价格上升所带来的收益。 
  股票价格:通称股票行市。指在股票市场上买卖股票的价格。买卖股票实际上就是购买一种能取得股息或红利收入的权利,股票价格是就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价格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预期股息的高低;二是银行的存款利息率水平。用公式表示为:股票价格==股票面额*预期收益率/存款利息率==股息/存款利息率。 
  矿山地租:工业资本家为了取得开采矿藏的权利,向拥有矿藏的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 
  建筑地段地租:资本家为获取已经建有(或者可以建造)仓库、工厂、商店或其他建筑物的地段的使用权,而向土地所有者交付的地租。 
  个别资本: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 
  社会总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 
  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金融资本: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和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形式。 
  金融寡头:掌握庞大的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银行信用:银行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该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表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实质,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根本动机。具体内容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社会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市场机制:市场调节的过程和原理。由于市场调节是在供求关系的变动、市场信号的变化及市场主体(主要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因此,可以把市场机制的内容分解为价格(包括利率、工资)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核心。 
  价格体系的比价关系:国民经济不同部门所生产的不同种商品的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 
  价格体系的差价关系:同一种商品因购买与销售的地区、环节、时间不同和商品质量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关系。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最为基本的一个方面的内容。 
  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卡特尔: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垄断商品销售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订立的协定。内容包括:划分销售市场、确定商品产量或规定商品售价。参加者不得违反协定,但它们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仍保持独立性。参加者之间为争取有利的销售市场和扩大产销限额进行着剧烈的竞争,常使协定瓦解。 
  辛迪加: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资本主义企业间关于共同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旨在通过高价出售商品,低价购买原料,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者在生产和法律上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已丧失商业上的独立性。销售商品和购买原料都由总办事处统一处理。其内部各企业间存在着争夺销售份额的竞争。 
  托拉斯: 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范围,加强竞争力量,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的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都丧失独立性。托拉斯的董事会统一进行经营和管理,领导权掌握在最大的资本家手中,原企业主成为股东,按其股份取得利润。参加的资本家为分配利润和争夺领导权而进行剧烈的竞争。 
  康采恩: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由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企业联合组成。包括工业企业、贸易公司、银行、运输公司和保险公司等。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康采恩的企业形式上保持独立,实际上受其中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家集团(一般是大银行资本家)通过参与制加以控制。它明显地表现出帝国主义时期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的特点。 
  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劳动(平均每个劳动力)占用资金较少、技术装备程度较低、容纳劳动力较多的部门,如纺织部门、手工业、餐饮业等。 
  资金密集型产业:单位劳动占用资金量较多的产业部门,如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 
  技术密集型产业:占用劳动力较少,但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科技专业知识、集中了高科技成果的产业部门,如计算机、航天、核能工业、网络信息等行业。这类产业往往劳动生产率很高,产品技术性能复杂,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集中代表着一个国家和产业的最高水平。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加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使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实现的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核心。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而实现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核心。粗放型和集约型的增长的区分依据是从经营的角度划分的。如果从生产规模扩大的实现方式看,可以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参与制:金融寡头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曾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地位。 
  财政政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对一定的经济总量进行调控,使之增加或减少的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变动税收状况和财政支出状况来影响国民经济的总量状况,因而,财政政策可分为财政收入政策与财政支出政策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税收和国债,后者主要是政府支出和购买以及转移支付等。 
  货币政策:又称金融政策。国家为组织、管理货币资金的融通、调节货币供求关系而采取的各种金融性政策。主要工具包括利率调节、再贴现率调整、准备率调整、公开市场业务以及必要的信贷额度调整。 
  贴现: 银行的一种放款形式。以未到期票据向银行通融资金,银行扣取自贴现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后,以票面余额支付现金给原持票人。票据贴现的过程相当于一种短期贷款。 
  再贴现:商业银行将贴现业务所得票据转向中央银行再行贴现。 
  银行利润率:是银行利润和银行自有资本的比率。它相当于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借贷利息:借贷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得的、由职能资本家转让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法定存款准备金:各商业银行根据法定比率把吸收的存款转存入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部分。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和其他有价证券。 
  期货交易: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的标准化和约(合同)的转让,其交易的对象并不是商品实体,而是商品的标准化和约(合同)。 
  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 所生产的或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通常用GNP表示。 
  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境内的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或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通常用GDP表示。它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可表示为:GNP(国民生产总值)==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即GNP(国民生产总值)==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境内的财产和劳务收入)。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虚拟资本一般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如债券、股票)存在的未来预期收益的资本化。虚拟资本自身没有价值,是实体资本的"纸制复制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虚拟资本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资本的虚拟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如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等。虚拟经济是以一定形式对实体经济的反映,它的发展总体上对实体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发展过度也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虚拟资本的积极作用主要有: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使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生产经营资金;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虚拟资本的消极作用主要是使国民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的可能性增大。总体来说,虚拟资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只要控制其消极影响,稳步发展,就能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基本经济制度:1997年党的15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来,不仅保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转,而且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16大在强调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时候,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一定能够进一步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卖方市场:指因产品短缺而造成的求大于供的市场形势。在这种条件下,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竞争。 
  买方市场:指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在这种条件下,买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卖方之间的竞争,在此市场条件下,价格通常趋于下降。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市场状况。 
  二元经济结构: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我国目前即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迟迟不能转化为一元经济。 
  生产社会化:由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在使用上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以及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生产。生产社会化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将越来越高。 
  经济效益:在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效用与费用之间的比较。经济效益的计算公式为:经济效益量==产出量-投入量 
  经济效益率==经济效益量/投入量 
  借贷资本输出:输出国的政府或企业和银行,把货币资本贷给输入国的政府、银行或企业,这是一种间接投资。 
  生产资本输出:输出国的政府或银行或企业,在国外直接投资办企业。这是一种直接投资。 
  地区经济集团化:由地域上邻近的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生产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为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通过签定协议而组成的经济或贸易集团。 
  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于1995年,其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列为当今世界的三大国际性经济组织。WTO的宗旨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除国际贸易壁垒等。中国于2001年被该组织接纳为正式成员。 
  事实上的不平等:每个劳动者的体力、智力不同,提供的劳动多少便不同,社会默认这种不同的天赋,这种显现的差别也就体现在按劳分配中。按劳分配这种权利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权利,我们所最终最求的目标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种事实上的平等。但按劳分配从另一方面说又是平等的。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不劳动者不得参与分配,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平等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是权责利高度统一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产权主体归属明确和产权收益归属明确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是现代产权制度基本要求;流转顺畅、财产权利和利益对称是现代产权制度健全的重要标志。 
  中国宏观调控方式的变化:中国宏观调控方式在四个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和直接配置资源转向主要调控市场;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方面,由供给调节为主转向需求调节为主;由直接调控市场需求规模转向通过经济杠杆来调控市场需求规模;由过去主要靠国家计划调控逐步形成了国家计划、金融政策、财务政策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能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正确运用经济杠杆的新机制。 
  中国的"和平崛起": 中国和平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崛起,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资源和雄厚的资金储备,以及改革带来的机制创新;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往来;中国的崛起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扩展的财富:1995年,世界银行首次公布了用"扩展的财富"指标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扩展的财富概念中包含了"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四大组要素。窗体底端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越狱 (全四季 + 特别篇) [蓝光收藏版]Prison Break 1-4 BD 720p[英语中字/177G/115]

Fwd: 服装品牌

How to Write a Letter of Application for a Job 如何写英语求职信 CV and cover letter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