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地经济 马歇尔冲突 附件 产业与法律
飞地经济
"飞地经济"是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双方政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飞出地"方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方的工业基地,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持续或跨越发展的经济模式。
经济学家马歇尔经济理论中关于规模经济和垄断弊病之间的矛盾的观点。 马歇尔认为: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因此社会面临一种难题:如何求得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有效、合理的均衡,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率。 "马歇尔冲突"适用于收益递增(成本递减)的行业,如电信业、银行业。
经济学的中心议题是资源的配置问题
即如何将有限的经济资源做最佳配置,以满足人类的需要。古典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认为,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竞争就像一支无形的手,支配着人、财、物等资源在各产业间移动,从而使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相均衡,使资源的利用趋于合理,这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经济学归根结底
是一门指导人们如何作出选择的学问,作出选择之所以必要,首先是因为现实世界存在的诱惑太多。19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的飓风席卷整个世界,致使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在技术和物质上成为可能。于是,人们开始对规模经济抨然心动。所谓规模经济,通俗地讲就是大规模生产带来的好处,这里所说的经济,实际上是指节省、效益或者好处的意思。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很多的工业部门具有规模节约的特点,即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其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是不断下降的,生产越多,平均成本越低。在这种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中,与其让很多企业相互竞争,每家都生产一点,谁都吃不饱,平均成本居高不下,倒不如把全部生产都交给少数几家,甚至是一家企业,让它(们)开足马力,社会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把平均成本降到最低。以长途电话为例
如果允许许多企业开展竞争,去铺设各自相互重叠的通讯网,无疑会导致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让其中的一家企业扩大规模,将所有的业务都交给它经营,反而对整个社会都是有利的。充分享有规模经济,对提高一个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益,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根据1959年英国学者马克西和西尔伯斯通对汽车工业的研究,当一种车型的年产量从1000辆增加到10万辆时,单位成本将下降5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国际企业兼并浪潮风起云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追求规模经济。 一句话,大规模生产的好处令人垂涎欲滴,但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往往导致垄断的发展。它将使价格机制失去作用,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遭到扭曲,自由竞争这一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被人为地扼杀,整个经济活动失去了活力。规模经济和竞争的活力之间这对难分难解的矛盾,最早是由马歇尔在他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中揭示的,因此后人称这对矛盾为"马歇尔冲突"。
飞地经济是指两个互相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它的良好运行可为中西部发展和东部的产业转移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从而有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飞地经济" 是在推进工业化和招商引资过程中,甲乙双方通过打破行政管辖关系,把甲地招入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隶属乙地的工业园区,利用税收分配、政绩考核等一系列科学的利益机制,扩大两地合作广度,加深两地合作深度,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