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一代和嬉皮士 黄毓民 - 刘山青 维基百科





在路上》(On the Road)最为人熟知的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创作于1957年的小说。这部小说绝大部分是自传性的,被公认为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

 

从1957年4月2日到22日,20天的时间里,杰克·凯鲁亚克用一部打字机和一卷120英尺长的打印纸完成了《在路上》的初稿。 

  "我旅游生活中堪称最伟大的一次经历即将开始。一辆后部拖有平板挂车的货车上,躺着约摸六七个小伙子……我跑上前去问道:'有空位吗?'他们说:'有,快上车,上车的人都有座。'还不等我在车厢里坐好,货车便开了。我的身子摇晃着,一个乘客扶着我,我趁机坐下。有人递给我一瓶劣质威士忌酒……内布拉斯加的天空中的细雨,一直不停地下着,然而别有一番诗意,我猛地将酒喝完。'啊哈,咱们又上路了!'一个头戴棒球帽的小伙子叫起来……他们说这个夏天要搭车走遍美国。'我们现在去洛杉矶。'……'去干吗?''干吗?我们也说不准,这不用操心。'……"——《在路上》节选 

《在路上》是凯鲁亚克的自传性代表作,小说主人公萨尔为了追求个性,与迪安、玛丽卢等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狂喝滥饮,吸大麻,玩女人,高谈东方禅宗,走累了就挡道拦车,夜宿村落,从纽约游荡到旧金山,最后作鸟兽散……《在路上》1957年一经问世即令舆论哗然,毁誉参半。但不可否认的是,此书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被公认为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经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312日-19691021日)是一位美国小说家作家艺术家诗人,也是垮掉的一代中最有名的作家之一,与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威廉·柏洛兹William S. Burroughs)齐名。虽然他的作品相当受到欢迎,但是评论家并没有给予太多喝采。杰克·凯鲁亚克最知名的作品是《在路上》。

 

1922312日,凯鲁亚克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洛厄尔,父母为法裔美国人,他是家中幼子。他曾在当地天主教和公立学校就读,以橄榄球奖学金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结识爱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尼尔·卡萨迪"垮掉的一代"。凯鲁亚克大学二年级退学从事文学创作,并辗转于美国海军和商用航运公司等处。1950年,第一部小说《乡镇和城市》出版。1957年的《在路上》问世后,他成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跻身二十世纪最有争议的著名作家行列。19691021日,凯鲁亚克在佛罗里达圣彼得堡去世,享年47岁。

 


 

嬉皮士(英语Hippie或Hippy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嬉皮士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

 

批判

  他们批评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贪婪,传统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他们将他们反对的机构和组织称为"陈府"(the establishment)。 

贬义

  嬉皮士后来也被贬义使用,来描写长发的、肮脏的吸毒者。直到最近保守派人士依然使用嬉皮士一词作为对年轻的自由主义人士的侮辱。 

影响

当时的嬉皮士想要改变他们的内心(通过使用毒品、神秘的修养或两者的混合)和走出社会的主流远东形而上学和宗教实践和原著部落的图腾信仰对嬉皮士影响很大。这些影响在1970年代演化为神秘学中的新纪元运动

 

hipster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美国的垮掉的一代爵士乐音乐家为"hipster"和"beatnik",同时这两个词也被用来称呼围绕着这些艺术家而出现波希米亚主义似的反文化。 

嬉皮士

  60年代,从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嬉皮士,同时从布鲁斯音乐演化出摇滚乐。 

  在美国东海岸的格林威治村年轻的反文化者称他们自己为"hips"。许多来自纽约市区的失望的年轻人聚集在那个村中,他们穿着他们最旧的衣服。第一个用嬉皮士这个词来描写这些穿着旧衣的中产阶级子女的媒体是一个广播电台。 

  1965年9月6日旧金山的一家报纸使用首先使用了"嬉皮士"这个词来描写这些年轻的波西米亚主义者,但其它媒体在此后两年中几乎没有使用过这个词。

 

 

60年代末嬉皮士运动达到其高潮。1976年7月7日《时代》杂志将嬉皮士运动作为其封面故事:《嬉皮士:一个次文化的哲学》。

 

由于许多嬉皮士在他们的头发里带花或向行人分花,因此他们也有"花童"的外号。 

  很多嬉皮士来自白人富裕家庭,他们抛弃富裕,来感受并赞美贫穷,体验简单而随意的生活。 

  正因为这些富家子弟享受过主流的中产阶级的舒适生活,才有可能成为这种虽然舒适但扼杀人的创造力的生活的反叛者,也只有真正感受过主流文化的人,才有可能看到它的弊端,从而对它进行批判。

 

 

在1967年那个被称作summer of love(爱之夏)的夏天里,"Make Love Not War"(要爱情、不要战争)成为了最有号召力的嬉皮口号。而嬉皮士也在这个夏天成长、呐喊。   什么是嬉皮士?嬉皮士不是留长发的青年,嬉皮士不是嬉皮扮相的青年,更不是迷幻药、性解放的提倡者!——那不是嬉皮士的真正面貌!虽然有一些为了逃避现实而大量吸食毒品,开始疯狂——那只是苦闷的发泄!不是他们的初衷!那真正的嬉皮士是绝对排斥暴力的,他们只是消极地制造着自己的世外桃源,在"爱与和平"的思想下,用纯粹精神对抗社会既成的价值观念!怀念简单原始的群居生活,在乌托邦中寻找心灵的归属,在头上插上象征爱与和平的花朵,崇尚纯精神、热爱生命和大自然、与人为善的本性——这才是嬉皮士的真面目!   但很多人误解、甚至故意丑化他们!支持越战的军火商、压制自由的政府官员、传统的宗教信徒、在压制下丧失自我的人、为政府充当唱手的哑子、看到所谓光明的盲人、听见圣音的聋子……对这些青年感到了恐惧!他们害怕,害怕这些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害怕这些青年对传统的反抗,害怕这些青年对他们统治的颠覆!于是他们千方百计攻击、丑化、分化这些在寻求自我救赎的青年!"嬉皮士吸食毒品!""嬉皮士是同性恋!""嬉皮士不过是一群社会渣滓!""嬉皮士反对进步!"……一个个恶谥,一个个罪名向他们奔来——只要嬉皮士有一点问题,秩序的捍卫者就能将他变成罪行!比原罪更不可原谅的罪行!而一些无聊的阿飞,藉着嬉皮士的名义,做一些与嬉皮士精神完全背道而驰的事情,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影响力,只有在玷污这个名字!庞克摇滚出现后,具迷幻色彩的轻摇滚乐、宣扬爱与生命的赞歌被歇斯底里的狂吼和无意义的尖叫代替。在我们的时代,还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嬉皮士精神!   没有!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政府不允许嬉皮士得到正面的评价;为了传统秩序的荣光,宗教信徒宁愿嬉皮士世时代代被唾骂;为了金钱利益,军火商希望不再有反战游行!于是他们抓住嬉皮士的任何一点问题,将之无限夸大——一群吸毒者、同性恋者、独立特行者、社会败类!一方面,他们不断打压嬉皮士,用最邪恶的方法——向嬉皮士们兜售毒品,使之堕落!用教育的方法,让嬉皮士游离于社会边缘,远离人群,迫使嬉皮士们屈服。他们成功了,在正统人士眼中,嬉皮士意味着危险,意味着离经叛道,意味着堕落、肮脏和丑恶。嬉皮士——不愿参加社会活动,缺乏社会义务感和缺乏卫生感的人;陈腐的、无聊的或讨厌的人。这就是他们给予嬉皮士的恶谥!而老嬉皮士的继承者,新世纪的嬉皮,已忘却了他们的目标,忘记了自己"花之儿子"这个名字,忘记了他们的使命,忘记了他们的宣言,在政府、宗教、别人、自己搭筑的塔里迷失了自己!将自己降低到阿飞的品格,自甘堕落成为一个社会败类!  嬉皮士

时间,你们在侮辱一个伟大的时代!当约翰·列侬在狂热的战争分子的枪口前倒下时,当"花之儿子"被铺天盖地的物欲狂流掩埋时,当庞克摇滚最终将《Imagine》的歌声掩盖时,当这些青年在运动中依然迷惘和苦闷时,他们的离去成为了必然。

 

如今,美国已经没有真正的嬉皮士;而中国,大人们永远不希望嬉皮士的出现。在各国政府的丑化下,吸毒者、同性恋者、特立独行者、社会败类成为常人对他

 

嬉皮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嬉皮士英语Hippie)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嬉皮士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宗教,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

他们批评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贪婪,传统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他们将他们反对的机构和组织称为"陈府"the establishment)。

嬉皮士后来也被贬义使用,用來描寫吸毒者。直到最近保守派人士依然使用嬉皮士一词作为对年轻的自由主义人士的侮辱。

当时的嬉皮士想要改变他们的内心(通过使用毒品、神秘的修养或两者的混合)和走出社会的主流。远东形而上学宗教实践和原著部落的图腾信仰对嬉皮士影响很大。这些影响在1970年代演化为神秘学中的新纪元运动

 

 

沉默的一代和嬉皮士

 

2009-12-22 17:36:37    其他 |  评论(0) |  浏览(150)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经济因战争的需要,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它为国内特别是国外反德日法西斯的国家,提供了工农业产品及军火,国民生产总值蒸蒸日上。已摆脱了美国生活大萧条以来的困境 渐渐走向安适富裕。
但在另一方面,战争使美国把上千万人投入战斗,死伤上百万,也感受到战争和色情许多人的暴行。 这使美国中下层人民中弥漫着政治上消极无为的思想。二战之后,美国的社会思潮非常活跃,出现了反主流文化的各种思潮。在50年代,"一个沉默的青年一代的形成。 " "。这是因为安逸的生活,使之对世态表现冷漠。代表这一思想的典型作品是路易斯辛普森发表的诗作《沉默的一代》。这是反主流思想, 想,产生在艾森豪威尔时代。当时的大学生多不愿意表现自己,没有领袖欲,沉默寡言,舒妻嗯他们失望除自己的喜好。 他们认为,传统的个人主义是损人利己,因而他们不愿发挥想象力,同时也否定冒险的倾向;但他们追求物质享受,企求安乐的家庭生活,我确信本社会。 
当时美国对外实行冷战政策,主要是把原苏联作为头号敌人。这一政策对内反映为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搞"共产党间谍案"的调查。威斯康星州的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屈辱, 因捏造"国务院里有共产党人"有功,一跃成为参议院政府活动委员会主席,麦卡锡主义的执行情况感到忧虑。 
他监禁迫害许多知名人士,迫害中国通,把罪恶的手不仅伸入美国国务院,也波及军界、科学界甚至电影界。这种激烈斗争的时候, 许多教授大声疾呼反对麦卡锡,而大学生们态度冷漠,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对政治毫不关心。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越狱 (全四季 + 特别篇) [蓝光收藏版]Prison Break 1-4 BD 720p[英语中字/177G/115]

Fwd: 服装品牌

How to Write a Letter of Application for a Job 如何写英语求职信 CV and cover letter templates